安养帮

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更便捷
安养帮小程序
服务号 微信扫一扫更多服务
安养帮服务号
咨询养老顾问
400-6060-215

为教育倾尽一生 只留清气满乾坤——采访一暄康养庄爷爷袁奶奶

他们是辛勤的园丁,用吐不尽的丝絮谱写生命;他们是无悔的蜡烛,燃烧着自己以求照亮别人;他们是清澈的朝露,在黎明前默默滋润着大地万物;他们是隐形的翅膀,传授技能让学子鹏路翱翔。他们就是老师,把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不图一点回报的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成都养老院一暄康养有很多曾在教育事业上鞠躬尽瘁,如今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本文所讲的主人公庄体仁爷爷和袁玉芬奶奶夫妻俩就是其中之一,干了一辈子的教育。虽说时光带走了他们最美的年华,但那些光阴浸染的情怀,终是停留在记忆深处,明媚了岁月,芬芳了生命。人生,山一程水一程,让我们随本文一起走进二老人生中的万千风景。

为教育倾尽一生 只留清气满乾坤——采访一暄康养庄爷爷袁奶奶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庄爷爷出生于民国16年(1927年),今年93岁。1951年毕业后分配到川大投身于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爷爷学的是水利工程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需要经常带学生们外出实际操作,把书本上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工作期间几乎没在城里待过,因此四川周边的州县庄爷爷基本上都去过,哪里需要他就往哪里跑,那时年纪轻轻却已掌握到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在水利工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四川不少的水利工程项目庄爷爷都曾参与过。

袁奶奶出生于1930年,今年89岁,与庄爷爷同是云南人,俩人在解放前参加学生运动会时认识。解放后因工作原因各自分配在不同城市的大学授课,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书信成了两人之间唯一的联系。新中国刚成立时,为了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国家专门从各个大学抽调教师到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大”)学习培训,袁奶奶就是在1952年来到人大学习的马列主义思想。当年人大还为此专门成立了“人大马列主义研究办”,主要学习中共党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后来也叫哲学)。共开设了四个班,请苏联专家来给大家上课,培训时间为期一年,一年后会把大家分配到各个大学教政治课,通过思想教育等宣传工作,使得全国人民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解更加深刻。

也是在同年,大学开始进行调整。当时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大学,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工学院,国家想把这些大学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调整,按地区把各个大学的工学院抽出来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工学院。所以,庄爷爷被分配到了从川大剥离出来又重新成立的“成都工学院”。后来袁奶奶和她四个同学都被分入到了1952年创办的四大工学院之一的“华中工学院”,袁奶奶负责教马列主义思想。

新学校选址在武昌,当时奶奶被分配去授课时教学楼还没盖好,正处于施工状态,奶奶就暂时被安排到各个地方上的大学去教书。1953年,奶奶来到湖南大学,学校分配了教师宿舍,奶奶就住在学校里面安心搞教育,主要教属于“华中工学院”的学生。正巧得知庄爷爷带学生在附近实习,由于解放前俩人经常参加学生运动会,一来二往便认识了,所以这次俩人书信联系后决定到武昌碰面。正是这次碰面决定了庄爷爷和袁奶奶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结婚。

为教育倾尽一生 只留清气满乾坤——采访一暄康养庄爷爷袁奶奶1

择一人相爱,等一人终老

1954年7月1日,说起这个日子爷爷奶奶都记得非常清楚,因为这是他们大喜的日子。袁奶奶从湖南长沙赶到位于武昌的华中工学院,庄爷爷从四川成都到华中工学院,二人在华中工学院喜结良缘,奶奶说当年还是她教研室的主任为他们操办的喜事。据成都天府新区养老院一暄康养小编了解到,爷爷奶奶婚后没多久,由于工作原因,爷爷第二年又开启了到处出差模式。许君慢慢去,愿君缓缓归,在他们那个年代奉承的信念是,工作是主要的,个人生活是次要的。

1955年,庄爷爷袁奶奶有了第一个孩子,同年11月,他们的女儿出生了。时光静谧而美好,循环往复,走过四季的更迭,转眼间来到1961年左右,由于我们国家和苏联关系发生变化,袁奶奶教的“马列主义”课程不再需要了。在1963年,上级决定再次把袁奶奶送回人大深入进修“哲学”,学习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学了一年后又被分回华中工学院,从此开始教学生们哲学,一直到退休。这时的袁奶奶工作基本算稳定了,固定在了武昌,而庄爷爷的工作又让他留在了成都。除了上课,还要带孩子,奶奶一个人实在顾不过来了,于是便给孩子请了保姆照顾。日复一日,异地夫妻依旧在经年的等待里,多年过去了,奶奶学校的领导也看见了一个女同志既上课又带孩子的艰辛,着实为奶奶考虑可否把二人调在一起,调在一个学校教书育人。但现实情况是学校又特别缺政治老师,所以领导虽有心,但也很无奈。本以为这事可能就这样了,突然有一天,学校告诉袁奶奶一个好消息,当年奶奶在人大的一个同学被分配在成都,但是这个同学的家在湖北想调回武昌,刚好也是政治老师。于是学校决定将袁奶奶和她这位同学对调一下,这样既解决了双方的个人问题,又不影响大家的工作,学校的领导给奶奶买了船票,袁奶奶清楚地记得还是买的头等舱。奶奶从武昌下船到成都,船是先到重庆再到成都,庄爷爷就赶到重庆去接上奶奶一起回的成都。就这样,二人终于结束了“异地恋”,一起在成都生活了几十年。

为教育倾尽一生 只留清气满乾坤——采访一暄康养庄爷爷袁奶奶2

感恩党关怀,耕耘桃李园

袁奶奶说是党的关怀让分居两地的夫妻带着小孩聚合在了一起,感谢党对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关怀,唯有把党的亲切关怀化为实际行动,兢兢业业、身体力行,教书育人爱护学生。

时间越走越远,几十年后,庄爷爷荣升成教授,培养了无数研究生,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1985年,云南又要搞工学院,没人带学生,缺教师。由于云南工学院力量小,就联合成都工学院一起合办,恰好爷爷是云南人又熟悉这方面,专业知识过硬,上级决定又把爷爷调回云南支教。当时奶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且两个孩子都已成家,党关怀二老,一方面是不忍心再次让夫妻二人长期分隔两地,另一方面的确是需要爷爷这样的教授过去支援教育,于是想把奶奶的工作也安排去云南和爷爷在一起,甚至包括奶奶两个已成家子女的工作问题也给一并安排好了。但是袁奶奶不想有心理包袱,觉得党已经很照顾他们家了,和子女商量之后大家都放弃了组织的安排,决定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就只把庄爷爷一个人调去云南工作支援教育事业。后来,上级领导得知庄爷爷和袁奶奶家的老三在上中学,亲自帮忙联系了学校。所以,到最后奶奶是以退休后的身份带着小儿子去了昆明念中学,爷爷奶奶和小儿子一起留在了昆明生活。云南工学院后来又合并到“昆明理工大学”,故而爷爷是在“昆明理工大学”退休的,小儿子由于在昆明读书,长大后也就留在昆明定居了。

为教育倾尽一生 只留清气满乾坤——采访一暄康养庄爷爷袁奶奶3

愿光阴含笑,岁月静好

如今,爷爷奶奶的女儿和大儿子也退休了,考虑到他们时间充裕更方便照顾老人,二老又回到成都这俩子女家安度晚年,孩子们也很有孝心,还专门为二老请了保姆,但毕竟不同年龄段的生活习惯、节奏、饮食起居都略有差异。一次偶然机会,他们从庄爷爷的同事何爷爷口中了解到了一暄康养,因为何爷爷自己就住在那,亲身体验并感受到养老院的企业文化和浓厚的家庭氛围,都说口碑效应是最好的广告效果,二老当即对一暄有了好感。2019年7月,庄爷爷和袁奶奶正式加入一暄这个大家庭,我问奶奶在这里住了几个月了,有什么感受呢?奶奶笑着评价道:“在这里跟大家在一起很好!”

奶奶一直跟我强调她和爷爷没怎么在社会上打交道,这一生的精力都体现在教育事业,尽自己力量培养党的接班人。一心扑在了教育事业,一生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奶奶说为自己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感到自豪。夫妻二人与同事间互相关怀,亲如一家。有一件事让二老记忆犹新,那就是帮同事办喜事,那个年代经济困难,买了个大南瓜就给二位新人办了喜事,现在想想,那个年代的感情是多么的纯粹!爷爷从小爱读古书,但打小视力就不太好,现在老了还有白内障、视网膜剥离等眼疾,几乎只能靠左眼观察,所以成都养老院一暄康养的照护师们会经常念报刊杂志给爷爷听。奶奶说爷爷的眼睛可能跟年轻时长期熬夜写讲稿也有关系,已无法分辨,究竟迎来过多少日光月色,送走了多少黎明夜晚。庄爷爷但凡没课时就喜欢练习书法,所以爷爷还写得一手好字,庄爷爷的字曾经常被一暄老年合唱团团长何爷爷夸赞不已,原本庄爷爷也想献一幅墨宝赠予一暄,但如今93岁的他身体不适,没办法搞书法创作了,看着眼前轮椅上的爷爷,只愿岁月能温柔以待,与爱同在,未来仍可期。

为教育倾尽一生 只留清气满乾坤——采访一暄康养庄爷爷袁奶奶4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你们传播知识,播种希望与幸福。你们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如今,依然有很多年轻的教师像庄爷爷和袁奶奶一样,身教胜于言传。为了教育事业披肝沥胆,牵着朝霞出发,踏着晚霞回家,扎实推进中国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致敬,老师!致敬青涩年华里最美的引路人!

机构详情:一暄康养海洋公园(南门)院

全部评论(0条)

我要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请遵守《用户条款及隐私协议》
, 还没有安养帮账号,立即注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