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养帮

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更便捷
安养帮小程序
服务号 微信扫一扫更多服务
安养帮服务号
咨询养老顾问
400-6060-215

椿萱杂谈丨高压社会尽孝难?【第三种亲密关系】给你答案

社会在变化,老人承受多少“暗伤”?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令人心酸的新闻。在上海地铁站内,一位57岁的大妈突发心脏病,被紧急救醒后,第一句话竟是请求工作人员不要打电话通知她远在德国的儿子。

看完这条新闻,特别心酸,孤身一人在国内,生病了都无人照顾。快60岁的年纪,原本应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却还要为儿子担忧着想。

就如一位长辈说的:

父母大都太“无私”,把孩子培养的有出息,孩子远赴异国他乡,一年甚至几年才能见一面,孩子成家却还要继续为他们操心。

在他们眼里,比起年老,他们更害怕生病;比起死亡,他们更怕给子女添麻烦。

微信图片_20201127153201

椿萱茂在住长辈生活状态演绎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始于九十年代的城市迁徙潮、出国潮、远嫁潮,一波接着一波。潮水退去,是“父母的养老问题”在裸泳。

即便儿女和父母同在一个城市,大家族同一个屋檐下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也一去不复返。把儿女一辈子拴在身边——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变化让养老成为一个普世难题,另一方面长寿也是压在【养老难】问题上的另一个砝码。

以前,养儿防老观念盛行时,人的平均寿命大约60、70岁,他们的孩子40、50岁,正好在一个心智成熟、体力尚可,小孩长大不需要太操心的阶段。

但现今人类的人均寿命越来越长,未来普遍超过80、90岁,但他们的孩子却很有可能已经60、70岁了,体力、精力都十分有限。

你如何要求,一个各项生物功能衰退的老爷爷,能精细贴心地照顾好另一个老爷爷呢?

无论出于哪种原因,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尴尬是:亲密关系的疏离或者断档,正在成为伤害老人的暗箭。

美国有两位心理学教授20年的研究发现: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际关系”。他们说——人际关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经常锻炼和定期体检更加重要。

高压社会老人需要【第三种亲密关系】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

父母给予孩子生命并将孩子抚养成人。在父母年迈以后需要孩子的时候,孩子应该尽其所能用自己的财产、个人和灵魂来反哺。

所谓个人和灵魂的反哺,不止于物质或者简单的陪伴。

当老人倔强地不肯跟你周末游的时候,你是否了解,他只是担心自己上卫生间困难,怕路上给你添麻烦?

当你总催父母出去走走,爸妈却一天只守着电视,劝也劝不动的时候,你是否了解:他渴望社交,只是找不到一个聊得来的朋友出去走走?

当父母和保姆总是发生矛盾,怎么调节都没法友好相处的时候,你是否明白:他有几十年的生活习惯,而保姆就像闯进他生活里的入侵者,交流的缺乏,信任的缺失,生活方式的差异,都给老人平静的生活带来波动。

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很多儿女选择了养老机构。

而一个真正好的养老机构,也绝不是仅仅为解决吃喝照护问题的。他需要给予老人一种新的情感关系:信任、依赖、以及情感的交流互动。我们称之为【第三种亲密关系】仅次于老年版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在椿萱茂,七大核心服务能力就像七个儿女的【分身】。团团包围下,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故事。

一位护理员放假几天,回来的时候,总会有爷爷奶奶围过来问:你去哪儿了?怎么才回来!

几日不见,年轻的员工还会和爷爷奶奶视频聊天。末了总会加上一句:啥时候回来呀?甚至还有小抱怨:你也不来看我!

遇上天气变化,总会有父母样的嘱咐直达:天冷了,记得多穿点衣服。

曾经一位一线护理员告诉我们:习惯了。和老人在一起久了,他们离不开我们,我们也割舍不下长辈对我们的依赖。

不是血亲,却不输血亲。这就是【第三种亲密关系】最好的状态。

第三种亲密关系

是老年版家庭关系的润滑剂

第三种亲密关系的建立,对于老人和儿女,甚至老年版亲子关系而言,有时候更是一种促进。

脱离了生活的无力感,我们才更有精力去关照情感本身。

对于老人而言,他们的喜怒哀乐也不再只是儿女手里的风筝线。老伙计、老邻居、还有身边的年轻人,投入生活中第三种亲密关系,很多爷爷奶奶的变化惊人。

“你忙你的,别来了。瞎跑什么?来了也呆不了一会”。

“你走吧,我要做活动了”

“你别走了,住我这儿吧”

尽管,不同的长者有着不同的儿女情结,但有了养老机构这个后盾,他们心里显然多了一份安全感。每每此时,儿女虽然有些哭笑不得,但心里却是踏实的。

另一方面,和很多人认为的“把父母送进养老机构就是不孝”大相径庭的是,这里上演着新的孝子版本。

在北京,一位定居日本的儿子把老母亲送到椿萱茂,每个月,他都要坐三四个小时的飞机回北京看望母亲,陪她老人家小住两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位五十开外的儿子身上。

每次来,他总是陪母亲一起吃饭、散步,聊聊公寓里的趣闻,说说家里的近况,母子之间的陪伴时光,温暖而从容。

在广州,一位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奶奶,有一位博士女儿。在母亲患病后,她放弃高管高薪,专心研究疾病的治愈方案。在母亲入住之前,她甚至萌生了来公寓做护理员的想法。

而在母亲入住两年之后,这位女儿对我们说:每次看妈妈,心里都特别紧张。她认出我的那一刻,心里又高兴又难过。多亏了椿萱茂,我和母亲更亲近了。

养老机构绝不是搁浅亲情的地方,第三种亲密关系也不是取代亲子关系的存在。

把儿女和父母从生活的无力感当中解救出来,让爱落地——才是更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孝顺。

迈出养老机构的大门,来看一个网上流传的真实故事。

台湾有一个即将退休的老人,早年丈夫去世,独自一人抚养孩子长大。

后来儿子学业有成,成功在美国安家落户,有了漂亮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

老人心想自己一个人在台湾很孤独,打算退休后到美国和儿子一起生活。

她很开心地写了一封信,告诉儿子这个美好的愿望。

就在她等候着儿子的回音时,没想到一直不会给钱的儿子寄来了一张3万美元的支票。

信上是冰冷的文字:

“妈妈,我们经过讨论的结果,决定还是不欢迎你来美国同住。如果你认为你对我们有养育之恩,以市价计算,约为2万多美金。现在我再加一点,寄上一张3万美金的支票给你,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写信来了。”

那一刻,老人留下了痛苦的眼泪,仿佛心如刀割,万千的情绪纠缠着她的心。


说好的“养儿防老”,如今还是要自己一个人孤独地度过一生。

虽然刚开始悲痛不已,然而她开始想通了。

她选择拿着孩子给的3万美元去做了一场环游世界的旅行,很豁达是吧。

在旅行中,她学会了放下。

她发现世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不过是浮尘而已,不会一成不变。

孩子的绝情让她看破一切,并且学会了淡定和从容,她发现自己的心再也没有障碍。不用再担心孩子的吃喝拉撒、婚姻、工作、生活。

这一辈子似乎都是在为他人而努力,从来没有为自己好好考虑。

但是,当孩子无能为力照顾你的时候,你又能怎么办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靠自己,为自己打算好一切。

后来老人给孩子回了一封信,信上说感谢儿子的绝情,让她了无障碍。

虽然这个故事超过了我们常人的认知,但从极端的事情里,也能看出一些生活的道理。

从儿女的角度,所谓尽孝从来不是一件动动嘴,或者付钱就可以解决的事情。时空距离只是开始,这个儿子绝情的背后,又有多少他生活的难言之隐。

从老人的角度,老人的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是在不停的变化当中。在美好的家庭关系之外,第三种亲密关系也是老人生活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就像这位台湾奶奶,她在新的关系里找到自己,并未像开始想象的那样可怕。

在椿萱茂,年轻的养老人是长辈们的忘年交、陪伴者、守护者,同时也是配合者、倾听者。

可以看见的是:舞蹈、书画、大合唱,丰富的乐享活动里找回青春的体验;写书、摄影、分享养生秘笈、回忆那个遥远的战火年代......爸妈的朋友圈里也总有年轻人和老伙伴点赞。

归根结底,当社会形态发生变化,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第三种亲密关系是一个被动催生的产物,也是越来越多人主动选择的“润滑剂”。

给到每一位长者健康、快乐、安心、有尊严的生活,才是儿女和机构共同的愿望。

机构详情:远洋·椿萱茂(北京双桥)老年公寓

全部评论(0条)

我要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请遵守《用户条款及隐私协议》
, 还没有安养帮账号,立即注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