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李君妍,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在昆明市老年康复中心担任医生。今天结合本机构的情况,与各位同仁们一起分享,医生在长照机构中的作用。
我们的机构嫁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是一个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收治失能、半失能老人。刚到机构工作时,觉得这里医不像医,养不像养。入住的老人病情基本都很稳定,不需要给予输液治疗,也不建议老人长时间从静脉通道补充身体所需能量及营养,更多的是给予优质的护理和康复治疗,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减少慢性疾病并发症的发生。作为医生,主要职责就是监测老人的情况,以预防疾病为主。
如果说我们是一个开在医院里的养老院,但是跟普通养老院相比,也有所不同。每天都像医院里一样早晚查房,监测生命体征,有护士给老人做会阴冲洗、膀胱冲洗、导尿等专业护理,也有康复师每天为老人做康复理疗。如果老人突发疾病有专业的医疗介入,对于疼痛和失眠会进行积极的干预。
以上这些工作与大部分做医养结合的机构有所区别,一般情况下,养老院里内嵌医务室,老人生病了就由医生去处理,医生只能通过老人或者照护者的描述来获得老人的信息,而不是每天通过查房去获得老人的情况变化,从而主动进行干预。
同时,跟在医疗机构中开设养老床位也不太类似,通常做法是,当老人需要医疗时就转到医疗床位,等病情平稳后又转回养老床位,老人虽然在同一个机构里,但是也需要搬动。医疗和养老分的很开,养老部分基本不会有医疗干预。
反观我们自己的机构,老人不管是养老还是医疗都不需要挪动床位,医疗期间只是比平时多了一些输液治疗或者特殊的理疗、护理等,不必反复搬动,也减少老人搬动引起的风险。而且,这个模式比护理型的养老院更为专业,基本满足了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刚参加工作时,感觉于自己的心理预期的工作环境有很大差距,作为一个医生对这些老人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老人可能入住一两年后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善。
接下来的几年,慢慢积累了很多关于养老的知识,由于机构收住的都是失能、半失能老人,他们相对于活力老人来说,存在的潜在风险更大,像最为常见的坠积性肺炎、压疮等,通过我们的干预,让这些老人在入住后没有发生过这类的问题。有的老人在家卧床一两年后入住,在我们的帮助下从完全卧床到可以站立,虽然可能用了两三年的时间,但是确实改善了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渐渐觉得自己的工作其实非常有意义。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长期照护”这个概念,不应该叫医养结合机构,而是长期照护机构。在长照机构中,医不像医,养不像养是一个正常的状态。长期照护主要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解决特定的医疗问题,用于满足一般需求而不是特殊需求。
长期照护是指在持续的一段时间内给丧失活动能力或从未有过某种程度活动能力的人提供一系列的健康护理、个人照料和社会服务项目。这个词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从“Long-termcare”翻译而来,主要针对于慢性病人士及残障人士(这部分人群又以老年人居多),目标是满足这部分人群的保健需求和日常生活需求。
长期照护的内容包括慢病管理、疼痛管理、用药管理、医疗救治、专业护理、康复训练、生活照护、心理慰藉、死亡教育、临终关怀等内容,几乎涵盖了老年人所需要的所有方面。其中,慢病管理、疼痛管理、用药管理、医疗救治、临终关怀都主要由医生负责,剩下的部分也大多需要医生的参与。
那么,长照机构中的医生又做些什么呢?大致可分为收住前和收住后。
在老人收住之前,医生需要跟家属了解老人的各方面情况,如果条件允许会去家里对老人做个评估,是否合适入住机构。内容包括老人入住后,能给予老人什么帮助、家属及老人的预期、排除有传染性疾病、病情太重、重度抑郁、狂躁情况的老人。这些都需要医生来把控程度,与家属沟通,达成共识后再收住。
收住后,医生负责的主要有四个方面,包括风险把控、突发疾病处理、疾病预防和早发现、慢病、疼痛、用药管理。今天先分享一下突发疾病的处理,另外的几项内容会在今后陆续跟大家分享。
突发疾病处理可以分为针对症状的处理和针对疾病的处理。
针对症状的处理,比如老人突然出现了低血压、腹泻、发热、或者是意外导致的小伤口、肌肉扭伤,或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症状,针对这些症状进行处理,像腹泻就给予止泻药物,有小伤口就消毒包扎。
除了针对突发的症状,还需要对老人的突发疾病进行处理。例如因为受凉等原因造成的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根据病情,在初期积极进行医疗干预,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或者有的老人出现慢性疾病发展导致的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就会给老人生命征支持及营养支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病因治疗。
关于风险控制、疾病预防及慢病、用药管理的内容我们下次有机会再一一详细分享。感谢大家!
发表评论:
请遵守《用户条款及隐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