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养帮

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更便捷
安养帮小程序
服务号 微信扫一扫更多服务
安养帮服务号
咨询养老顾问
400-6060-215

2023年度滨州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23年度滨州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一、人口老龄化概况

截至2023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06.2万人,占比达到26.41%;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83.5万人,占比达到20.75%。两项占比均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79、3.32个百分点,处于中度老龄化。

二、我市老龄事业发展

(一)老年民生保障

1.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截至2023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17.87万人。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7.8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98万人。其中,在职职工83.02万人,离退休(职)人员24.85万人,分别增加2.54万人和1.44万人。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人数73.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7万人。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10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71.43万人。

企业年金稳步发展。深入落实我省《关于加快发展企业年金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加大政策宣传,积极推动全市企业年金覆盖面,据统计,全市已为200家参保企业建立年金备案,惠及参保职工4716人。

2.医疗保险

医保制度运行总体平稳。截至2023年末,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76.7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全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医保)参保人数81.7万人,比上年增加7.1万人,增长9.5%。其中,在职职工66.3万人,比上年增长10.1%;退休职工15.4万人,比上年增长6.9%。参加职工医保人员享受待遇51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8%。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医保)参保人数为295万人。参加居民医保人员享受待遇696.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1.4%。

异地就医结算取得阶段性成效。2023年,全市普通门急诊、门诊慢特病及住院异地就医49.57万人次。其中,职工医保异地就医26.4万人次(包括省内异地就医19.66万人次,省外异地就医6.74万人次),居民医保异地就医23.17万人次(包括省内异地就医17.85万人次,省外异地就医5.32万人次)。全市普通门急诊、门诊慢特病及住院异地就医费用20.45亿元。其中,职工医保异地就医费用6.99亿元,居民医保异地就医费用13.46亿元。

3.长期护理险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制度运行平稳,2023年,职工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人数共167.76万人,全年共有5625名失能人员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其中职工3325人,居民2340人)。2023年基金收入1.21亿元,基金支出0.48亿元。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养老服务机构68家。全年共699人享受到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累计支付134.4万元。

4.基本生活救助

积极抓好政策兜底保障。把7项养老服务惠民工程列入“12158”民生实事,包括“银龄安康工程”、高龄补贴、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居家适老化改造等。政府出资为6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覆盖率达100%,高龄补贴足额发放率100%,共完成13530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智能化改造。社会救助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末,全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103人,其中老年人283人,全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001元,比上年增长5%;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0903人,其中老年人33589人,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789元,比上年增长5.9%。全市城市特困人员132人,其中老年人68人;全市农村特困人员14259人,其中老年人12516人。

(二)养老服务体系

1.养老服务供给

持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市民政局联合多部门优化完善土地保障、设施配建、税费优惠等多项扶持政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落实《山东省建设用地控制标准(2024 年版)》中的城镇老年住宅项目、农村为老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标准,作为工程项目设计、建设项目用地准入、土地供应、供后监管、土地开发利用的重要准则、尺度、依据和规范。市住建部门指导各县(市、区)在公租房保障中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予以优先配租,指导有条件的县(市、区)探索将空置的公租房免费提供给社会力量,供其在社区为老年人开展助餐助行、日间照料、康复护理、老年教育等服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为在乡复员军人,部分年满60周岁烈士子女及农村籍退役士兵发放生活补助;为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在乡复员军人、参战退役军人、参试退役军人、带病回乡退役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提供医疗保障。市商务局加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截至2023年末,全市已建成便民生活圈25个,便民生活圈服务社区居民22.8万余人,涉及养老、社区餐饮等商业网点3771个,带动就业1.9万余人,成为了服务保障民生、促进便利消费、打造多元商业业态、扩大居民就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568处,其中养老机构105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9处、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18处、农村幸福院692处、孝善食堂524处,家庭养老床位13530张,护理型床位达1.6万张,基本搭建起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2.养老服务兜底保障

强化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民政局联合22个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滨民〔2023〕9 号),制定29项养老服务政策清单,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出台了《滨州市为经济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滨州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与轮候管理办法(试行)》《滨州市特殊困难老年人分类分级探访关爱服务实施方案》《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委托服务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全市困难重度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料和免费或低收费集中托养试点工作的通知》5项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市级层面的任务目标。

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特困老年人1.25万人,其中失能特困人员2778人,集中供养失能特困人员1691人,集中供养率61%。全市享受经济困难老年人生活补贴的有33641人,其中享受经济困难老年人护理补贴的有443人。

3.养老服务安全和质量

加大养老服务领域综合监管。探索构建“336”共享型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体系,落实《养老机构行政检查办法》,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民政、市场监管、住建、应急管理、消防、卫健等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燃气安全、自建房安全、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控等各类检查16次。开展农村幸福院运营管理专项行动,对全市692家农村幸福院进行整治提升。集中开展全省养老服务领域风险排查整治工作,实行养老服务领域诈骗和非法集资排查整治。

加大养老服务领域改革创新。市民政局印发《2023年度滨州市养老服务领域系列试点的通知》,开展“全市基层养老服务提升年”活动。博兴、无棣、阳信、沾化四个县区申请开展省级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创建(省政府督查激励);惠民县、博兴县开展全省县级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创建;滨城区开展全市城市地区养老服务设施标识规范化创建,阳信县开展全市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标识规范化创建;沾化区、邹平市、博兴县的3个养老服务创新模式入选2023年度全省养老服务领域创新典型案例。积极推动养老领域标准化试点建设,沾化子梅养护院养老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于2021年批准立项,2023年底通过验收。聚能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总结推出“三驾马车”医康养融合发展全国样板、“123+N”原居安养滨州模式、“五位一体”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滨州模式”、“黄河谣”全生命周期养老综合体等创新做法,被省委改革办、山东政务信息、民政部简报、市委改革办等刊发推广。推进养老服务认证工作,1家养老服务机构获得养老服务认证资质,实现我市养老服务认证零的突破。

4.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全市有1所高职院校滨州职业学院开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健康管理等4个养老相关专业,4所中职院校设置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职业院校配备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设置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多元化”课程资源,构建多维覆盖、多方参与的“结构化”实践体系。积极构建“政策扶持、平台搭建、服务创新、输出就业、人才激励”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连续6年举办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累计培训6万余人次,推动持证养老护理员达783人。

(三)老年健康服务

1.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老年健康体系不断健全。聚焦老年人多样化健康养老需求,加快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设置老年医学科(康复科),依托全国老年医学人才培训项目,组织医疗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分层分批开展理论课程和临床实践培训,2023年,共培训学员360人。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能力。聚焦老年健康需求,持续实施老年痴呆防治、口腔卫生、听力健康、心理关爱等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拓展延伸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免费为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8项常规查体服务,降低老年人因病导致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管理率达60.57%,家庭医生签约率达80.54%。依托山东省医养健康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探索“互联网+医养结合”服务,阳信县创新开展“网约天使”“网约护士”模式,上门解决高龄、失能、行动不便等老人的医疗护理难题。持续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2023年,共有141718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其中包含75606名残疾老年人。市残联联合市教育局、市卫健委、滨州沪滨眼科医院共同举办2023年滨州市“守护美好未来”全国残疾预防日主题活动暨视力残疾筛查启动仪式,提升残疾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残疾预防意识。

2.医养结合

推动医养结合机构提质增效。将医养结合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29个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全市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滨州市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工作方案》《滨州市贯彻落实山东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责任分工》《滨州市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截至2023年底,全市拥有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达到38家,总床位10353张,其中护理型床位1970张。

(四)银发经济

1.老年用品产品

壮大老年用品产业。依托本土山东欣悦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专项产品的研发,积极组织开展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申报工作,促进老年用品产品的推广应用,成功推荐愉悦家纺的养老机构床上用品和欣悦健康的安全步态车、外骨骼机器人、医用体位垫入选《2023年养老用老产品推广目录》。发展老年家居产业。愉悦家纺生产健康纺织材料和健康纺织产品,延伸到睡眠健康全链条服务;邹平市拓展铝产业链条开发老年铝制家具,打造“铝质家居·好生智造”品牌;博兴县开发老年智能厨具产品,擦亮“中国厨都”招牌。开发健康食品加工。博华生态农业生产的低盐、低脂、低糖和高膳食纤维等适老食品,供吕艺镇老年公寓、京博养老服务中心等大型机构自用,并推向市场实现健康循环。培育中医药相关产业。打造中草药种植基地,无棣县佘家镇中药材种植突破2万亩,以金银花为主,还包括菊花、丹参、皂角、红花、蛇床子等品种。正在同省农科院合作,对中药材种植产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升级。阳信县翟王镇艾草种植加工业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另外,2023年全市已举办大型中医药义诊活动10场以上;建设50处中医药特色卫生室,每个卫生室均能提供4类6项以上中医技术服务。市商务局指导市饭店烹饪餐饮协会在14家“绿色饭店”内推出适合老人的餐饮套餐和菜单定制服务。市场监管局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将老年用品纳入年度重点产品监管目录,实施重点监管。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对不合格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开展后处理并依法查处违法行为。2023年抽查老人健步鞋、老视成镜等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17批次,发现不合格产品2批次。监督抽检保健食品29批,全部合格。

2.健康养老产业

依托欣悦健康,成功打造全国智慧养老示范基地,建设成为集产品研发、生产、推广、配送、服务等为一体的、拥有自主产品的研创智造基地,形成了“一条龙”养老产业新链条,康养产品高达15000余种。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遴选公布了2023年智慧健康养老试点名单,我市黄河谣数字医疗产业园成为全国唯一入选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的示范园区项目。截至2023年末,全市累计培育智慧健康养老企业2家,园区1家;智慧健康养老产品5个,服务2个。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多措并举引导医养健康产业发展,产业增加值逐年稳步提高,集群效应日益凸显,我市医养健康产业企业共18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6家,已初具产业规模。推进养老、旅游、健康、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产品,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壮大医养健康产业,着力打造黄河三角洲生态健康养生基地。山东欣悦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创新文旅康养新模式,推动老年康养新发展”为案例,申报全国老年旅游典型案例。推出了乡村休闲游、医疗康养游等8条文旅康养体验游产品线路。

3.康复辅助器具产业

实施“服务零距离·情暖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程,专项开展残疾儿童辅助器具适配、“辅助器具进校园”等服务项目,截至2023年底,共有26249名残疾人得到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其中有15859名残疾老年人得到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依托辅助器具龙头企业山东欣悦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滨州市残疾人智能康复辅助器具研发基地,致力于打造辅助器具产业集聚高地,促进“医康养”与“研教产”两大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了残疾人辅助器具研创智造品牌,实现了辅具产业年营收20亿元。2023年,山东省映寿汇残疾人健康科技研究院被授予“山东省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培训基地”。

4.养老金融

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累计保费规模超过800万元,覆盖近150人,商业养老金业务预约开户近4万个。扎实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落地见效,专属养老保险保单件数约227件,保费规模超过700万元。辖区积极开展养老理财产品销售,截至2023年末,累计销售金额超2亿元,投资者4500人。

(五)老年友好型社区

1.老年宜居环境

市住建局持续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要求,2023年全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39个,惠及居民1.57万户。市主城区实施新立河西路(H2-C2)道路修复工程、长江二路(B21-B24)道路及配套工程等8项道路畅通工程,新建人行道1.08万米。维修市主城区主路面约6300平方米,人行道26700平方米,路缘石1500米,挡车柱200余处,更新改造路段4条,预养护路段7条。市交通运输局不断提高适老化交通出行服务水平,全市累计无障碍厕所50个,无障碍通道50个,无障碍车位 79个。市民政局持续推进社区养老设施配建,2023年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3115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已达到75%以上,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60%以上);培育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范化示范点100个;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50%以上。市医保局等多部门探索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治疗性家庭病床”医保支付试点,推出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已有千余名居家老年人受益。市卫健委在所有医疗机构设立老年人优先就医窗口,开展适老化改造,提供“一站式”老年导医、咨询、器具借用等服务,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覆盖率达到100%,切实增强老年人就医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结合老年健康宣传周、敬老月、重阳节等组织医疗专家队伍和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广场、农村、敬老院等围绕老年听力健康、老年病预防保健、老年心理健康、应急急救、防诈骗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传、健康咨询和健康义诊等活动。市残联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度全市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的通知》,截至2023年末,全市共完成无障碍改造1056户,超额完成1000户的年度任务。同时推动全市各县(市、区)成立至少一支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队,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2023年全年共开展3次无障碍环境督导活动。市交通运输局在公交车内设置老弱病残孕专座,各汽车站均配有服务台为老年人进行现场咨询、解答,全市共有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共汽电车110辆,打造敬老爱老城市公共汽电车线路8条,完成30余座公交候车亭改造,平均每年服务老年人约380余万人次。

全市公安部门为方便老年人办理业务,在市县车管服务大厅设立老年人“绿色窗口”,在业务窗口放置老花镜、医药箱等老人专属物品,做好老年人专属暖心引导服务,有效解决老年人办事过程中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语言表达不清楚、行动相对迟缓等问题,让老年人办理车驾管业务更周全、更贴心、更高效。为更好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求,落实公安部取消申请小型汽车、轻便摩托车驾驶证的70周岁年龄上限措施,对70周岁以上人员考领驾驶证的,增加记忆力、判断力、反应力等测试能力,保证身体条件符合安全驾驶要求。施划交通标线4万平方米,排查整改各类交通安全隐患498个。不断完善交通标志和标线,力争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为老龄事业营造更加安全、友好的交通环境。

2.老年人社会参与

持续推动老年志愿服务。2023年度,全市通过山东志愿服务网实名注册志愿者69万人。力推“街道—社区—志愿+社工”三级联动机制,构建起以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互助基金为要素的“五社联动”体系,聚焦为老、为小、为困难群体、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群体、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先后发布志愿服务项目796项,打造孤老照护、孝善食堂等志愿服务品牌1217个。开设专题栏目《微光》,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营造志愿者光荣的浓厚氛围,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成立“渤海银辉”老干部志愿服务队,实施“由一名老同志同时担任离退休干部党组织书记、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网格(小区)党支部负责人、业委会主任等职位”“四位一体”模式,组织离退休老干部积极投身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鼓励和支持老干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发挥志愿服务队堡垒作用。市委老干部局实施“康乃馨”心理关爱行动,开通一条心理关爱热线,年培训30名左右老年心理辅导社区工作者和老干部志愿者,开展50场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在各级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社区服务站打造“康乃馨”咨询室,举办老年团体辅导和疏导咨询380场/人次。市老年大学积极探索“老年大学+志愿服务”模式,组织老年学员开展系列儿童关爱活动,参与“五老”志愿者700余人次,受益学生2000余人次。

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滨州开放大学、滨州老年开放大学、滨州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挂牌成立,依托各高水平中职学校建立老年开放大学。高质量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助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服务品质滨州建设,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形式多样、便捷有效的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服务。老年艺术大学工作稳步推进。常年开设数十余门艺术课程,累计培训学员六千余人次,对提升滨州全民文化艺术水平起到了普及、提高、引领的积极作用。滨州市老年大学成立市老年大学市公安局分校和山东老年大学远程教育水清木华社区教学点,先后组织“走齐鲁大地 寻红色记忆”游学活动21批次,参与学员800余人次。全市6所基层老年学校(学堂)被评为“山东省基层老年教育示范校”,全市30所老年大学、山东老年大学远程教育教学点被评为“2023年度山东老年大学远程教育网建网用网成绩突出单位”。成功创建山东省老年教育理论研究示范基地(第一批)和理论研究合作基地,2项省级课题成功立项。

大力发展老年文体活动。市委老干部局举办第四届“愉您同馨·欢庆重阳”芳华艺术节,组织优秀节目海选,共有6500余名老年人、200个节目参加参与。文艺演出围绕品质滨州设置3个篇章、13个节目,展现全市老年人文化养老风采。市老年大学组织参加滨州市第十一个老年节文艺晚会、滨州市“同心筑梦新时代 聚力共建模范城——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文艺汇演等各类演出活动,开展“走近新黄河 九九重阳 老有所为”主题党日活动、“祖国颂·黄河情”专场音乐会。滨州市文化馆常态化辅导培训的滨州中海合唱团(合唱)、滨州枫叶艺术团(舞蹈)、滨州市文化馆京剧社(戏曲)等中老年群众文艺团体发展良好,年均开展公益惠民活动100余场次。市体育局举办了滨州市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共开展18个项目的比赛,带动近5000名运动员、展演人员参加。举办庆祝第十一个老年节文艺晚会、519太极拳大联动滨州分会场、山东省老年人乒乓球比赛、“九九黄河”2023年沿黄(河)省区中老年乒乓球比赛、2023年“愉悦杯”华东乒协联盟乒乓球比赛、2023中国门球冠军赛(山东赛区)等区域性大型比赛。大型活动的举办提高了滨州市的影响力,促进了城市之间友好交流合作,推动了老年人体育事业共同发展。

3.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

推进适老化信息无障碍。市工信局联合市移动、市联通、市电信组织志愿者开展信息无障碍宣传。截止2023年末,累计开展宣传20余场,发放宣传单页1.2万张。公安部门交管12123提供“大字版”功能,界面体现适老化关怀,更好满足老年人使用手机习惯和网上办事需求。市残联官方网站推出更易阅读的“关怀版”模式,减轻中老年人的阅读负担;针对残障人士推出“无障碍阅读”,为残障人士提供文本信息语音识读功能,帮助他们更方便地接收信息,切实改善特殊人群的使用体验。

4.养老孝老敬老社会氛围

市老龄委各成员部门组织开展2023年“敬老月”活动。市委宣传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积极组织各县市区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文化活动,为老年人送去节日的祝福和关怀。市委老干部局持续深化“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开展“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580余场。市教育局组织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敬老院爱心行,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市妇联创新开展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巾帼志愿关爱服务,深入开展敬老助老巾帼志愿服务、家庭典型选树、家风家教宣讲等活动,持续叫响“黄河魂 巾帼红”志愿服务品牌。市民政局、惠民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滨州市“孝和之滨 安养之州”重阳节系列活动暨惠民县海誓山盟“相约孙武·锁爱重阳”集体婚礼让老人们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关怀,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共建温馨幸福家庭。

5.老年人权益保障

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联合开展养老机构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检查的通知》,开展养老机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规范整治,推进养老机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提升。2023年共组织检查养老机构91家,督促整改问题102个。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投保,2023年有2家养老机构食堂、1家餐饮服务单位购买食品安全责任险,共监测医疗服务类、药品类、保健食品类广告3082条,未发现相关违法线索。

全市公安机关以“昆仑2023”专项行动为主线,出台《深入推进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重点工作15条措施》等制度措施,严厉打击制售涉老保健品、药品违法犯罪、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开展打击非法集资犯罪专项行动,打击以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推销“养老旅游”、销售“养老理财”等针对养老领域的突出犯罪。依托“5·15”全国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守住钱袋子、过好幸福年”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月,结合“沿街门店商户全覆盖”、“全民反诈在行动”、“百日集中宣传”及反诈“六进”等宣传教育工作,通过进村居、进社区、进商场、赶大集送发宣传手册、常见诈骗类型、防骗漫画、防骗纸袋布兜等,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老年人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全力保障老年人权益。

市司法局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实体、热线、网络“三位一体”的法律服务平台,加强老年人普法宣传教育,为老年人提供均等普惠、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对需要获得法律服务,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老年人,可以依法获得法律援助;对遭受虐待、遗弃或者家庭暴力的老年人申请法律援助,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对无固定生活来源的老年人申请法律援助,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为老年受援人提供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为有需要的残疾老年人提供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全市公证机构对老年人办理遗嘱、委托等公证事项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规范,减轻老年人办证负担;积极落实老年人办理公证收费减免政策,对经济困难且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老年人申办公证,依规办理公证法律援助,减免公证费。2023年,全市共组织办理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508件,同比增长8.09%;共为老年人办理减免收费公证104件,为老年人办理免费遗嘱公证22件。

6.国际交流合作

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推动构建滨州市老年友好型社会。市外办对接联系韩国圆光财团等外资企业,来我市对接考察医养健康项目,进一步促进医养结合工作,提升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事业。举办“行知齐鲁—法国青年山东游学团”滨州站活动,滨州市高级技师学校聘请退休外籍教授德汉姆先生为荣誉教授,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聘请在职及退休外籍专家学者,在国际合作、科创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开展工作。为我市吸引外籍游客出台便利措施。市外办、市文旅局创新打造“品质滨州·孙子故里—外国友人滨州行参访路线”,路线涵盖滨州市传统文化、愉悦集团生命科技馆、欣悦康复医院等参访点位,为更多外籍人士来滨参访提供便利。

滨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滨州市民政局代章)

2024年11月29日

(来源:滨州市民政局.2023年度滨州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4-12-02)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0条)

我要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请遵守《用户条款及隐私协议》
, 还没有安养帮账号,立即注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