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的健康而言
你的建筑设计师
远比你的医生更重要。"
——约瑟夫.艾伦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
纵观历史,人类每一次文明进步,一定是拓展了人类个体自由的边界。愈是文明的社会,个体愈自由。万事万物的发展,从不同维度洞察,本质一样,养老机构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史,当作如是观。
自由是什么?诺贝尔奖得主哈耶克说“自由可以被界定为强制之不存在。”
你便发现,很多传统养老院包括现在一些养老机构都是不自由且反文明的,这便是我们很多人不愿意住进养老院的根本原因。
当然,文明也不是一蹴而就。40年前的日本,养老院多为多人间,为了保证安全,必要时工作人员会对老人进行捆绑和束缚,特别是认知症老人,很多被当做精神病人送进精神病院,并给服用精神类药物。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日本老人的居住环境从类似收容性的集体生活转变为以重视生活场景为主的机构。养老院的介护服务和建筑设计逐渐被重视,对老年人的专业照料也从医疗理念转变成福祉理念。
日本的养老护理服务也经历了由“多人数集团式介护”到“少人数单元式介护”再到“个性化介护”三个阶段。
发展中的日本,养老经验借鉴的是福祉制度先进的北欧国家,但北欧国家的养老也不是天然如此,追溯到二战后,丹麦的医院、护理之家、老人院等照顾机构也非常像“治疗机器”,为了达到最大的使用效率,空间相当拥挤,气氛冰冷缺乏人性温度。
随着时代进步,北欧国家开始展开老年住宅的创新。设计师意识到照护机构不应该与世隔绝,最好是自然地融入在地社区,促进年长者的社会参与。如此一来,才能消除大家对“老”的负面印象与污名。
最终,北欧国家的老年住宅或护理机构,多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为目标。从外观到内部空间设计,都在尽量营造如家一般温暖的氛围,建造具有疗愈功能的景观,并将自然风景引入居民的生活中。让居住在老年住宅的老人是房间的主人,也是生命的主人。
再看现在被全球老年人追捧的“多层级持续照料、原居安老”理念诞生地美国,九十年代开始,在大量护理院的老年居民的强烈呼声中,开始了老年护理服务模式变革运动——文化转变,从“医疗护理模型“转变为“以居住者为中心的模型”。
美国传统的医疗模型中,所有关于日常护理、活动的决定都由各部门负责人管理,一线护理人员被排除在有关护理方法和工作环境的决策之外,围绕着医疗模型(诊断、治疗)展开日常护理活动。
而“以居住者为中心的模型”,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和护理方式,尊重老人及护理人员的心声,老人拥有选择,可以做出决定。员工可以根据每个老人的需求调整工作管理。在民间改革先锋组织的不断努力下,许多机构践行“以人为中心”的模式,大大提升了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016年,“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正式被写入了美国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辅助计划服务中心 CMS(Center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法规。
工人也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于是,有了最低薪资标准,有了一天的合法劳动时间以及法定节假日;女人也是人,于是有了受教育及享有各项社会权利;老人也是人,也需要被尊重被赋权被平等对待,人只有拥有心灵上的自由时,身体也才会真正健康。于是,养老机构的核心理念逐渐转变,以人为本……
你现在以为稀松平常、唾手可得的东西,都是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变革时间,耗费了无数社会资源和成本,付出了千万人的实践和经验甚至生命代价所得。由此可见,现在加入赛道的中国养老人是幸运的,聪明的投资者可以从设施设计之初便避免了养老机构前面要踩的半个世纪的坑。
但这个世界不变的是永恒的变化,比如百年不遇的新冠病毒大流行就又对养老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于是,当下的养老机构在建设之初最好把预防传染病作为考虑因素……你看,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在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中前进。
谈养老竟扯上了人类文明史?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些开阔的视角和前瞻性的思维,才会找到事情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形成比较正常的三观,分辨出事物的优劣、好坏、美丑,做认为对的事情。
北京芳华里康养社区,只做对的事
老年住进养老机构,是许多人“情非得已”的选择。但如果这家养老机构就像高级社区,里面有咖啡厅、小酒馆,中庭是适合散步的宽敞绿地,还有露天烧烤,每个房间都有超大的落地窗呢?北京芳华里康养社区由著名台湾设计师操刀,在规划设计之初便博采众长、吸取发达国家经验,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顺应去机构化潮流,一切围绕老人生活为中心,帮老人设计他们的家。这样一个理想化的养老场所,让人看着不仅不会恐惧,反而会让人期待。
活得像自己在熟悉环境中老去
不同于一般养老机构,北京芳华里康养社区借鉴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服务型老年公寓建筑规划及运营模式。
传统的养老模式,是线性的“向下流动”:从自己家里搬进综合型养老机构,一旦失能状况变得严重,再换到护理院。照护资源在哪,人就跟着移动到哪。
但服务型老年公寓的设计,其目的就是让住户可以在自己习惯的环境中老去。所有的照护资源,都会跟着住户的体能状况调整。例如,房间一开始就设计成通用空间,房间和卫生间预留够大的空间让轮椅进出。配备专职医生和护士,随时响应住户的日常医疗需求。
打破一般人对老年公寓就是老、病集中地的想像,住在北京芳华里康养社区的长者一方面让可以继续住在家中,一方面又可以得到需要的照顾和建立社交网络。芳华里老年公寓基本上欢迎任何人:不论你是健康或重病、年轻或衰老。相信多元的住户组成,就像是社会的缩影:无论到了几岁,我们都有权利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从位置上来看,北京芳华里康养社区融入大型成熟社区,生活机能完善方便,距离地铁站仅10分钟的路程,沿途有数家大型商城和超市、社区卫生中心、三甲医院、公园,生活所需要的资源一应俱全。
生活在这里的长者,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完全能够自由的购物、下厨、喝酒、外出,能让老人感觉活得像自己,而不是被照顾的对象。
每个房间都像家 还原住宅本来面貌
北京芳华里康养社区的长者居室,设计有超大落地玻璃窗,让阳光亲吻每一个角落。充足的光线,开阔的视野,将窗外的风景引入房间,让长者所见眼前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力。这一切设计,都是要让高龄者居住空间脱离“设施”的概念,而更接近于与平常人无异的住宅本来面貌。
△鲜明的色彩,超大的落地窗,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让人感觉充满了生命力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向养老设计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北京芳华里康养社区的长者居室采用分户式新风+分户式中央空调系统,保障每个房间完全独立,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交叉传染,营造绿色健康居住环境。
多主题沉浸式花园 以园艺疗愈身心
植物无法言语,却有疗愈人心的能力。就算仅仅只是凝视植物,都能降低人的压力和不安,减轻社会疏离感并重建自信。中国传统的养老机构景观,注重对“物”的设计,虽然漂亮,但往往不能让老人停留,也不能让老人相互交流。北京芳华里康养社区在设计景观的时候,不仅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疗愈作用,借由植物所带来的五感刺激,改善住户身心状态的同时,引入“情动”设计,花、树、绿地,不再只是单纯的造景,将观赏位纳入设计,为不同性格偏好和身体情况的长者均预留参与活动的可能,一场精彩的门球,玩的人乐在其中,看得人亦是津津有味。
△大面积的绿地是中庭景观核心,也是长者散步做运动的最佳场所
楼顶花园也是重点,在这个小天地,住户可以栽种喜欢的植物,每一位长者都有自己的专属“领地”,让他们在种植中体验劳动的喜悦,和收获的成就感。植物之所以疗愈,是因为它让我们和另一个生命产生了连结。在照看花草的同时,也找到活着的动力。
△一个盆栽,就是最小的一块地,园里有四季生长的花草,头顶是云雾缭绕的蓝天。长者在自然的环绕中,开启与他人的对话
最好的晚年生活 就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为什么对许多人而言,去养老机构是老年生活最大的恐惧?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中说,老年公寓和家的最大差别,就在于“自主权”。不管一个人的年纪多大,他都应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必须承担的风险。我们所见大多数养老机构最大的弊端便是,一日三餐吃什么喝什么,什么时间段做什么活动都是固定的程式,出大门一趟难上加难,养老机构常常以健康、安全和管理方便为由给老人造成种种限制。往往你看见养老机构里那些“不屈不挠”的不服管的刺儿头,并不是老人家性格古怪难对付,他们很多时候只是希望能坚持一点生命的尊严。
北京芳华里康养社区意识到,老后的家需要特别的环境,但不应该是制式的照护工厂,住户能从“生活”中慢慢找回尊严,甚至比以前在家中,更感到自在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
北京芳华里康养社区注重为老人自主赋权,给长者最大的自由和最少的约束。比如,喜欢喝咖啡的长者,可以一个人去楼下咖啡馆静静的呆上一个下午;喜欢和朋友饮酒聚会的长者完全还可以延续他们的以往的生活方式,呼朋引伴,约上昔日好友在楼下小酒馆里一起小酌,畅谈人生。
△ 白天的咖啡馆,是一个安静的独处之所,一个人享受静谧时光;夜里咖啡馆变身小酒馆,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小酌畅谈
美好的居住环境,对一个人老后的健康与生活品质有极大的影响。养老公寓的环境设施不仅承担居住功能,更重要的它是人性的容器,家的载体。衰老是生命中自然必经的阶段,在信赖与相互支持中,让老后生活拥有选择与自主的权利,颠覆传统思维,给长者充分尊重和自由,这样的地方才可谓是人们向往的晚年理想养老生活场所。北京芳华里康养社区在规划设计之初便博采众长,尽可能一步到位,并融入了具有前瞻性的养老观念,让人觉得住在里面的生活不仅不会让人恐惧,反而让人充满期待,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end—
版权申明:安养帮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责必究。
发表评论:
请遵守《用户条款及隐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