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养帮

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更便捷
安养帮小程序
服务号 微信扫一扫更多服务
安养帮服务号
咨询养老顾问
400-6060-215

安乐死不一定是最佳选择 生死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名人面对面》

访 | 路桂军

微信图片_20190322121028.jpg

路桂军,清华长庚医院资深的疼痛科医生,也是一位在生死学和临终关怀领域服务了十年的学者和社会工作者。

对于即将到达生命尽头的病人,中国家属往往习惯性隐瞒病情,莫谈生死。路桂军认为,这样做会错过沟通的最好时机,也许会留下遗憾,让情结难以释怀。路桂军正在推动的安宁疗护工作。在他看来,安宁疗护、缓和医疗、临终关怀,表述虽然不同,但内涵都是在协助临终病人舒适平静地离开。

路桂军说,在现代医学背景下,躯体的疼是有药可治的、可控的。肿瘤疼痛诊疗中更为难处理的是来自患者内心的痛。生命的诀别,是对人生追求和价值观的挑战,当一切既成事实,怎样的结束才能让人生显得丰满,怎样的互动更能慰藉到亲人朋友临别的伤痛,这是路桂军不断思考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190322121102.jpg

对死亡,你了解多少?

以下是路桂军医生的讲述

结束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死亡恐惧是来源于我们对它没有了解,没有个彻头彻尾的思考。死亡最大的诡异之处就是,你生前所有追求的名利权和社会尊严,在死亡的那一刻会变得毫无价值。我觉得接受教育以后应该首先有人“生”观和人死观!把生死两头解决完之后,中间再填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才完满。不要只是谈开始,否则的话,生命尽头三观尽毁。

死亡整体的过程,如果按正常的自然规律和现在医学能提供帮助的话,不是特别令人恐惧的。因为人的死亡就像人的出生一样,经过几百万年进化,是有一些自然流程的。比如说每个人出生的时候,经过产道各种机转,把羊水吐出来,肺复张以后,新生命开始了。那么生命终结的时候,其实也有它的一种规律。比如说我们看到,人接近于临终的时候是一个消耗的状态。

微信图片_20190322121108.jpg

最早丧失味觉。比如我特别喜欢吃苹果,但对苹果一点感觉没有了。这个时候减少体内的摄入,可以减少消化道的负担。紧接着会有发烧恶心呕吐排泄,进一步减少体内的水分,减少身体代谢负担,再以后可能会有一些缺血缺氧,昏昏沉沉,想睡觉,睡的时间越来越长,逐渐在睡眠中就过去了,这是大概的一个死亡过程。

但是我们现在有些行为是不妥当的,比如说亲属不忍自己的亲人过早离世,坚决要特别积极地治疗,不能吃的时候,以各种方式喂进去,但喂进去之后,因为胃肠道功能本身在衰减,他会恶心,再吐出来,形成肠梗阻,病人会更加痛苦。我们觉得患者临终的时候宁干勿湿,干一点舒适,补水过多以后,比如胸水,腹水,腿肿,病人会特别地疲乏腹胀和困倦,也是很痛苦的。

面对死亡:既不加速,也不延缓

我们尊重这种自然规律。在生命尽头,我们既不加速死亡,也不延缓死亡,让生命逐渐走向衰竭,处理相关症状,让病人更加舒适。这一点可能是我们的逝者真正想要的。对于肿瘤末期的患者,死亡似乎已经流水线化了,所有病人呼吸心跳脏器衰竭的时候都要推到抢救室,插各种管子,心肺复苏,电除颤。其实这些并不是我们患者真正想要的。我问过很多对自己病情了解的一些患者,如果那个时刻终于要到来的话,你希望在哪?他们会告诉我在家。

在我最熟悉的场景,亲人都在我旁边,把所有事都安排完以后,自己安宁地告别。我们现在对一些突发的意外事件,要不遗余力地去抢救这个生命。但对于医治无效,病程不可逆的,我们应该把这种抢救性的工作转化为症状的管理,让病人舒适地走,不应该消耗社会资源,让病人特别痛苦地离去。

微信图片_20190322121112.jpg

我曾经问过一些患者,当你生命即将逝去或逝去之后,你希望谁来处理的遗体,毫无例外,大家都选妈妈。我说为什么选妈妈,他说,因为我是从那来的,我去那里最安心!我闭上眼睛能想到我妈妈对我身体如何爱护,一种抚慰会擦拭很干净,会非常尊重我的遗体,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所以只有这样读懂患者内心的感受,才可以真正把生死两相憾,变为生死两相安。

人生一定要和解,这就是为什么人生走到尽头以后,向整个世界大自然和解,要道爱要道谢要道别要道歉,如果没有释怀的话,会出现很多负面的情绪,就需要很长时间去抚慰,所以生前的沟通是可以很有效地解决事后的哀伤的,临终关怀一定不是单纯把逝者安抚就行了,还有生者,还有观者。

安乐死不一定是最佳选择

每个人的意愿都有值得尊重的空间。但是作为一个医生,尤其是我经常接触面临生死的这种情况,我觉得并不值得褒奖,因为安乐死一定不是理性的最佳选择。

微信图片_20190322121117.jpg

我们看到安乐死的一些相关报道,每一个案件在描述患者选择安乐死之前,一定有一句话,病人不堪忍受痛苦。那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把痛苦处理掉以后,他会选择安乐死吗?我觉得作为医生,我应该考虑靠前一点的问题。既然之前遭受了有那么多不堪忍受的痛苦,为什么不把关注点放在这呢?躯体疼痛我们有办法,心灵层面的痛苦,如果有很好的社会资源给予抚慰的话,其实安乐死的选择可以后退很长时间。它是一个选择,但是站在我的专业角度,我认为这个选择不应该太靠前。

我们像他们的遗物一样

曾经有一个病人,她是一个企业的老总,是个女性,她去世的时候大概就65岁左右,她的家庭基本上是靠她的能力来支撑。她的儿子四十多岁,对妈妈的病情也是非常尽心尽力,但是很遗憾妈妈还是去世了。

有一次我在王府井陪我爱人逛街,突然看到她儿子离我大概有30米左右,看到我之后一转脸就侧身过去了,我觉得也无所谓,可能他已经不记得我了,但是我再一转身,这个中年男人站在我旁边泪流满面,特别伤心。他说路大夫,我没想到今天遇到你,遇到你以后想到我妈妈,我特别难过。我人生最困难一段时间,你是场景之一,我无法释怀。当时我真是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我发现,我们做这些安宁疗护临终照顾的人,等我们照顾的病人去世之后,我们像他们的遗物一样,在世界上还保存着。

所有的亲属见到我以后都会想到自己的亲人。我想我既然承载着亲人的一些信息,或许我还有些其他一些价值可以帮到他。再后来也遇到类似情况以后,我说,你的亲人住院期间所有情景历历在目,你方便的时候,如果愿意的话,可以来找我,我们共同回味一下。

大口嚼着生蚝,告别这世界

我见过一个白领女性,36岁得了卵巢肿瘤,身上插了七个管子,她各种抗拒,跟妈妈在吵架,因为妈妈需要她活着,她已经受够了。我问她,疼痛情况怎么样?她就问我说,大夫你是职业性的询问还是真心想帮我?我说我当然是真心想帮你了。于是她告诉我她非常痛苦,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我说那你想要的生活什么样?

微信图片_20190322121123.jpg

她说,面向大海,抱怀中抱着我心爱的狗狗,大口嚼着生蚝,告别世界。我说,但是很显然,你现在还插了很多管子配合治疗,她说所谓的管子和治疗方案都是为了我妈妈,是我妈妈需要,而不是我需要。这个时候她妈妈在旁边掉眼泪。

我说你有没有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妈妈,你是不是和你妈妈现在情况一样?她说,我没有机会当妈妈了,但是我如果有机会当妈妈,我一定尊重我孩子的意愿。后来我问她妈妈,你愿意跟她配合吗?她妈妈说,我愿意。其实生死教育的真谛并不是说我跟她讲,什么是生什么死又该如何去面对,其实就是这种沟通的障碍。

有些人身体很健康,但是痛苦不堪

老张57岁,肿瘤晚期,找我处理疼痛症状。他最后一次找我看病的时候,说路大夫特别感谢你,谢谢你给我镇痛。我说还有什么需要帮你的吗?他说没有了。如果有的话,和你医生也没关系了。

我说你介不介意讲出来?他说,老妈84岁了,在吉林长春,得病4年一直没见过她。我特别想见她,特别想她,但是不敢见她,怕她为我操心。

我说老张你现在情况还可以吗?他说可以。我说你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84岁的父亲,你的孩子远在千里之外罹患重病,4年没见了,你会不会想他?等你的孩子去世两年之后,其他的子女才告诉你,整个事件你会不会怨其他子女?会不会因为这个事没告诉你而痛苦小一些?你不会,会更加痛苦。那你怎么处理?一个人掉眼泪?到死都不安心。

微信图片_20190322121128.jpg

我说老张,你就是在这样折磨你妈妈。他说,但是我特别担心我妈妈接受不了。我说其实你妈妈对死亡这件事的理解和她的处理能力远远大于你。84岁老人家,她的爷爷奶奶都走了,父母姑姑姨叔叔阿姨都去世了,她的亲朋好友同学也有很多谢世了,她对死亡事件的经验可能远远大于你的经历!或许4年没见,早就对你的情况有猜测,只是怕你同样见到她难过而强忍悲痛,没有联系你。

半个月之后,他爱人来找我,说老张最后的愿望是见见我。到他家之后,老张身体非常羸弱,生命末期非常清瘦,也就是八九十斤,穿个白T恤躺在客厅大沙发上。见到我之后说,路大夫特别感谢。一谢,你给我镇痛。二谢,你最后那次谈话。我妈妈来了,正如你所言,我妈看见我的那一刻,连诧异的眼神都没有,仿佛对所有的事都了然于心。她年龄大了,像只老猫一样,每天慢腾腾地吃完饭以后坐在我床边,给我盖被子,捏捏我的脚,我觉得我特别幸福。

我说,能不能告诉我你幸福的内容是什么?他说,你想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人,有几个人能生在妈妈的怀抱,死在妈妈的怀抱?我能。

其实做生死教育,发现健康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有些人身体很健康,但是痛苦不堪,甚至生不如死。

当我面临那一天

我记得有这么一个病人,他和我年龄差不多,最后一次找我看病,说路大夫特别感谢,但是此生无以回报。他笑着问我,路大夫你相信有另一个世界吗?

我说你信吗?他说我信,我说我也愿意信。

紧接他说的话让我特别感动。他说,此生无以回报,等你百年之后过了奈何桥,我在黄泉路边摆宴席接你。我觉得很非常温暖。我总有那一天,当我面临那一天的时候,我想到在另一个世界,有很多人摆宴席接我,我会一点点恐惧都没有了。

微信图片_20190322121133.jpg

→点击前往查看更多长辈权益及法律文章

※本文来源:“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如果您有更好的内容欢迎投稿。投稿联系微信:zhiziya1130,原创首发稿酬丰厚。

※“安养指南”旨在传递科学的养老理念,为需要的长辈及家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文章均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全部评论(0条)

我要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请遵守《用户条款及隐私协议》
, 还没有安养帮账号,立即注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