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养帮

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更便捷
安养帮小程序
服务号 微信扫一扫更多服务
安养帮服务号
咨询养老顾问
400-6060-215

79岁的他,让生活的土壤里开出诗歌的花

图片5

近5年时光悠悠而过,如今的他,依然从事着诗歌创作。这份对诗歌、对文字的热爱,其实萌芽于60多年前,年少时的触动。

苦难中走来

知识改变人生

上世纪四十年代,苏新出生于苏州,因父母离去得早,他初中时便被寄养在宁波的亲戚家。也是从那时起,这个沉默寡言的小小少年,开始喜欢上诗歌。

4-3

▲高中时期的苏新

从中国的唐诗宋词,现代的散文诗,到普希金、泰戈尔、拜伦、莱蒙托夫等外国文豪的诗,那字里行间蕴藏的能量,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一碗酱油汤就算零食的年代,给予苏新莫大的精神慰藉和鼓舞

当其他孩子放学后嬉闹玩耍时,他选择先沉下心来读书写作业。无人督促,无人检查,他凭自己日复一日的勤奋努力,如愿以偿考上了著名学府——复旦大学

从坎坷中走来的穷苦孩子,到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的复旦经济系学生,或许只有月光和诗歌知道,少年的付出与成长。

无论在何处

做生活的记录者

1968年,大学毕业,苏新开始到军垦农场劳动锻炼,后分配至县政府工作。1984年,他才回到浙江杭州,在高校任教。

4-5

▲苏新个人照

在农村山区生活的那段岁月,苏新养成了积累素材的习惯。尤其是乡间的民谣,被他一首首记录下来,也刻在了回忆里。

“很多民谣都很有意思!”苏新说,“比如有一首是这么说的:上山一把刀,下山一肩挑,天黑就睡觉,半夜听狗叫。非常白话,没有什么艺术修饰,却很生动直接地反映了山中生活的贫穷与辛苦。还有一首是:东方日出竹竿高,妹在家里蒸年糕,田里人多不敢喊,假装梳头手来招。它朴实又含蓄地表达了热恋中男女的爱意,挺美好的。”

4-6

作品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让人看得懂,才能产生共鸣。这是民谣带给苏新的深切体会,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指引了方向。

教学中创作

理性与浪漫共存

提及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诗歌的,苏新回忆道:“在浙江工业大学任职的后半段时期,工作余暇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创作了。”

学术研究需要,苏新常与工商管理局接触,参加一些社会调查项目,也为他们主办的杂志《浙江工商行政管理》写过一些诗歌。这首散文诗《我们的愤怒》便发表在1999年的杂志上,字字句句都在呐喊,饱含爱国之情。

4-8

▲《我们的愤怒》散文诗

2000年9月,当时在世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华侨陈香梅女士来校参加“陈香梅研究中心”、“陈香梅文献室”授牌仪式,苏新有感而发,赋74行长诗一首,让学生和同事们倍感意外:他竟然会写诗!

因为传统印象中的经济学老师,应该常常与数字、论文打交道,难以将其与情感细腻的诗人联系起来。但在苏新看来,这门学问本就是“文科中的理科”,再加上多年来的文学积累和对人事物的敏锐洞察,理性与浪漫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气质,就在他的身上共存了。

任教期间,苏新还开过摄影选修课,带着学生们去拍摄风景,然后被调皮的年轻人拍下工作的背影;他也曾将摄影和教学结合,负责研究《奔腾的浙江》课题,通过拍摄上千张的反转片,真实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经济、市场、城市、文化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4-9

▲摄影选修课上,学生拍摄的苏新

退休后专注自我

学习仍是第一位

在传道授业中学习,在学习中分享经验,苏新的人生,是一个不断进步且充满乐趣的过程,即便是在退休后,【学习】仍是他生活的主旋律。

退休之后,苏新进入了省老年大学,开始新一轮的求学之旅——学书法、学诗歌。老师的专业指导,让苏新系统性地学习了古典诗词的书写方法和技巧,还接触到了诗词的吟唱:“后来听过很多吟唱的方式,觉得昆曲道白最有韵味、最是美妙!”

4-11

▲苏新的书法作品

在随园投入创作

总结写诗三要素

2016年入住随园嘉树后,苏新的创作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我到随园1年多的时间里,写的诗歌量比过去10年还多!”而问及他的创作技巧和灵感来源,还是离不开【学习】二字。

我写诗有3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学习。”山水花鸟、旅游见闻、社会生活等,都会激发苏新的创作欲,“看到美好的、有趣的或是触动内心的事物,我会先用照片记录下来,回去后多方查阅资料。比如梅花,要看看古人和现代人是怎么写它的;要了解梅花的种类,和生长特点;还要从散文、歌曲、电视、民谣里,学习从不同角度写梅花。而我对一个事物的感受,应当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找到这个特别的点,将其提炼成诗眼,那这首诗自然而然就立起来了。”

4-13

▲苏新拍摄的西湖风景

诗眼,在他看来万分重要,也因为诗眼的来之不易,我们在苏新笔下,看到了用“天蓝蓝以深远,云淡淡以漫游”形容蓝天白云,用“白天香倒俏姑娘,晚上香倒弯月亮”形容桂花,用“美丽祖国朝气蓬勃奋勇争先正年轻”点亮一整首国庆赞歌。

4-14

▲苏新拍摄的垂杨柳

苏新写诗的第二个特点,有着几分“神秘感”,那就是【卧思】。所见所闻得到的灵感,会深深印在苏新的脑海中,小憩或入睡时,大脑还在字斟句酌,醒来后将其记录、完善,有时候一首诗就在睡梦中诞生了。比如《中秋之月》一诗,是他从“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切入,由此引申出也许中秋的月亮不是最圆的,但中秋之月一定是最温馨的——诗歌第一段便产生了,接着一边睡觉,一边构思成文。

第三个特点,是【修改】。好文章、好诗词是改出来的,初稿形成后,苏新会首先发给老同学、老同事,“他们心直口快,优缺点都会直接指出来”。他为随园嘉树摄影展所作的《充盈的感动》一诗,经过反复修改后成稿。有时作品即便发表了,他反复品读后若觉得不好,还会继续改,不断精进。

他写诗还有两个原则:第一,有感而发。拍不好不乱拍,写不出不硬写,只创作精品;第二,量力而行。高兴的事高兴去做,不要身心疲惫、灰头土脸,在保安全、促健康的前提下创作。“写诗是件快乐的事,没有任务感,不求名利,随性而行!”

安家在随园

全身心享受生活

在随园嘉树生活了6年多,苏新对园区的清静环境,一如初见时那般喜爱。

“我原来就住在白鹭郡北,对万科和周边都比较熟悉。这里建成开放后,我看这里的环境和管理都比较好,想着两个女儿已经各自有家不用我操心,能有个地方享受专业的服务养老,挺好的!”

从良渚文化村的诗情画意养生沙龙,到随园的白鹭诗社,苏新爱诗歌,也爱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交流。线下聚会,线上群聊,积极地互动与沟通,让邻里关系更加亲密友好。

图片8

▲随园常青树学院颁奖会,右一为苏新

除了写诗,苏新还喜欢书法、唱歌、打台球、弹电子琴,他加入了省老干部书法家协会,逢年过节都要提交作品:“坐了一辈子,现在喜欢站着写,写大字!”

随园嘉树的养老生活,让苏新觉得很安逸,绿化、道路、卫生、安全让他连连称赞。“服务齐全,管家热情,即便有不足之处,他们也乐于接受问题、快速做出提升改善,让这里成为人生的温馨港湾!”

图片10

4-19

图片12

▲苏新生活照

逻辑清晰、开朗豁达,苏新的悠然状态让人看到了有品质的晚年生活应有的美好样子。

采访时,他从口袋中捧出一把糖送给笔者,而此刻,我们通过文字,将这颗关于美好生活的糖送给正在阅读的你:

保持心中热爱,你的土壤里也能开出一朵灿烂的花,活出自己的精彩!

4-21

▲苏新分享的糖果

机构详情:杭州良渚随园嘉树养老公寓

全部评论(0条)

我要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请遵守《用户条款及隐私协议》
, 还没有安养帮账号,立即注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