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养帮

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更便捷
安养帮小程序
服务号 微信扫一扫更多服务
安养帮服务号
咨询养老顾问
400-6060-215

“读者”眼中的泰康之家!他们不请保姆,不靠子女,不止养老,更为享老!

最近,一则“重庆前首富尹明善入住养老机构”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有人唏嘘,有人感慨,其中甚至不乏调侃的声音:“一代富豪,怎么晚年竟凄凉到要进养老机构?”

作为全国知名的企业家,尹明善在养老费用上自然没有负担,还拥有一儿一女的他,怎么看也不像是需要住进养老机构的人。

然而他却说:“我选择养老机构,不是钱的问题,是觉得怎么样生活能更舒心一些,能够得到更多尊重、更多方便,我就怎么养老。人类的生产从家庭走到集约、从个体走向大众,我想养老也是,养老一定最先是居家养老,慢慢地,选择养老机构的人群估计也会越来越多。”

作为机构养老的代名词,“养老院”曾和“孤老院”“没人管”这样的词汇深深绑定在一起。

但时至今日,它所代表的内涵其实早已不同,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像尹明善一样,主动要求进入养老机构,不为别的,只是为了更好地老年生活。

图片 1

为什么是养老机构?

83岁的王鼎盛院士正是其中一份子。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那一年,王鼎盛65岁。在过去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专注于磁学和表面物理问题的计算研究,对中国计算物理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图片 2

▌王鼎盛院士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日常琐事越来越变成他和妻子的负担。与智慧和学识的经年增长不同,身体各项机能的逐渐下降、无可避免的衰老征兆,时刻提醒着他,自己已不再年轻了。

人生走入暮年,养老,成为他和妻子迫在眉睫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做科研课题时,科学家们往往需要先获取大量的数据样本,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对于养老这个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王鼎盛院士采取了同样的态度。

这些年,他目睹了身边不少人步入老年后的生活,这为他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样本,他试着从中探寻出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自家楼上曾经住着一位老邻居,身体素来硬朗,90多岁时仍然坚持自己买菜做饭,一人提着菜篮子,从一楼悠悠地走到四楼。直至94岁突然离世前,长辈生活的质量和乐趣都未曾消减。

而楼下的另一位邻居,常年雇佣着一位保姆,数十年如一日地全天候照料,春节也不离开。邻居去世后的所有后事,也都由这位保姆处理。

自己的母亲则提供了又一种答案。

用旁人的话讲,母亲是个很有福气的人,在子女的照料下走完了100岁人生。母亲93岁时,王鼎盛的妹妹刚好退休,她和妹夫二人主动担当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妹妹24小时陪在母亲身边,睡觉也在一起,妹夫负责外出采买各种生活用品,又请了一位小时工每日做饭。母亲人生的最后阶段,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温暖中度过的。

这是三种完全不同的养老方式,从很大程度上来讲,也是三种普通人很难实现、几近梦幻的养老方式。

它要求极高的身体素质、高额的生活成本以及子女的无限付出,对普通人来说,具备其中一种都无异于中了头等彩票。

终于,王鼎盛院士得出一个结论:

要是没有这三个条件,恐怕还是挑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机构去安度晚年比较好。

在他看来,养老机构,正是最适合自己和妻子的选择。

与其将自己未来几十年的时光,与太多未知的因素绑定,或者给儿女增添不愉快的负担,不如去过一种真正轻松、又有尊严的老年生活。

他说:“躺在床上的‘长寿’没有任何意义,有尊严地生活才能叫作真正的长寿。”

那么,何为有尊严?

图片 3

生活质量:要养老,更要享老

2015年11月1日,在先后试住4家养老机构后,王院士和妻子搬进了位于北京昌平的大型CCRC持续照护养老社区——泰康之家·燕园。

这里青山环绕、绿水相依,与398公顷的白浮泉湿地公园只隔一条马路,30分钟车程范围内有六家大型医院,距离北四环开车也仅有30分钟。

图片 4

▌泰康之家·燕园三期夜景

妻子身体状况不好,此前在家中操持日常琐事很有负担,来到燕园社区,老两口都松了一口气。

我们住进燕园后,生活上、饮食上再也不用担心了。

针对老年人不同的健康状况,社区准备了科学营养量化食谱,除了一日三餐也可以单点,每天的菜品都很丰富。过去要全家人忙活一天才能享用一桌好菜,如今每天都有专业厨师和营养师精心搭配,不用再为吃什么、买什么发愁,人一下子从生活的琐碎中解脱了出来。

图片 5

▌王鼎盛院士和妻子参加春日健步走活动

日常生活上,每位长辈都有一名管家负责,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大事小情都有人照料、挂记。

“现在,是真的在享受老年生活。”王鼎盛院士的感慨,也是社区里很多长辈的心声。

79岁的刘玉兰阿姨,对此也特别有感触。

“过去人们说了养儿为防老,我现在觉得防老不对,养儿应该是为享老,享受的享,你把子女培养好了,将来老了孩子会回报给你,让你来享受晚年生活。”


刘玉兰阿姨是新中国第一支建筑“国家队”——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的“队员”。退休之后,刘阿姨走过了国内国外不少地方,旅途中的异国风情,逐渐颠覆了她过去对于养老的认知。不拖累儿女的精力和财力,到机构养老,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这些新鲜的理念,渐渐也成了她的共识。

回到北京,在考察了七八家养老机构后,刘玉兰阿姨选择入住泰康之家·燕园。

图片 6

▌泰康之家·燕园三期房间内部

一住,便是六年。六年时间里,她看着社区的硬件越来越过硬,服务团队越来越贴心,和工作人员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说句心里话,我真的觉得燕园才是家,平时我回自己的家看一看,还得做饭,还得打扫卫生,我住一宿赶快回来了。包括我到儿子家去,我都把返程的机票赶快买好,待几天就回来,因为这儿有一种家的感觉。”

燕园不单单是刘阿姨的家,更是一个汇集了太多感情的大家庭,一个独立于嘈杂世界的老年乌托邦。

过去人生的种种操劳,在如今无忧无虑的生活里被一点点熨帖,老年的苦闷在身边年轻孩子们的善意和周到中得到了消解。
今年9月末,在泰康之家·燕园三期的开幕仪式上,易中天有感而发说了这样一段话:

“生活不是诗,生活是实实在在的琐琐碎碎,伺候老年人更是生活的一大难事。孔子的学生曾向他求教何为‘孝’,答曰:‘色难。’对待老年人能够发自内心且始终如一保持和颜悦色,确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泰康之家养老社区的服务团队做到了,这里的员工把长辈们真正当成了自己的爷爷奶奶,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图片 7

身体健康:百岁人生,不再是梦

感受衰老是件很残酷的事情。它首先体现在身体上,岁月的无力一点点爬上四肢,蔓延到肌肤,又深入内脏。

老年人的世界里,色彩是模糊的,声音是沉闷的,整个人像被迫塞进一团棉絮里,对外界不再有敏锐、生动的察觉,取而代之的,是不时刺出的隐痛。

当一个人24小时被一副并不健康的身躯拖累着,“尊严”二字,会变得很陌生。

这无疑是摆在养老机构面前的一道难题。

衣食起居之外,照料好每位长辈的身体,不让病痛给已经无法避免的衰老增添更重的负担,成了服务团队的使命。

入住燕园之前,刘玉兰阿姨的身体其实并不硬朗。她患有30年的高血压,常年在工地摸爬滚打,加上缺乏保健意识,2004年又被诊断出糖尿病。

最初来到养老社区时,刘阿姨并没有太多兴致,因为身体状况已是糟糕,身上整日都没有力气。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状况竟然很快得到了改善。

图片 8

在泰康之家·燕园社区配建的北京泰康燕园康复医院,“大医”就在身边,给了这里的长辈十足的安全感。泰康之家老年医学及急诊医学首席专家、原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主任付研,泰康之家内分泌学首席专家、亚洲糖尿病学会副主席杨文英对刘阿姨的身体给出了细致的调理建议。

按照医生的指示,刘阿姨按时吃药,定期检查,管住嘴、迈开腿。如今,她的各项指标早已恢复正常,30年来的病痛,在老年竟然得以消散,不可谓不惊喜。每年,燕园都会免费组织长辈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刘阿姨的家庭医生是一个叫韩亮的年轻小伙,他每次都会从头至尾,将体检报告一点点解读给刘阿姨听,看到体检报告上的各项指标一年比一年好,韩亮显得比刘阿姨还要高兴。

图片 9

▌房间内多处配有拉绳报警装置,绳长距地面8—12公分,以备长辈出现紧急意外及时拉绳报警,通知社区工作人员

在燕园,每位长辈都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多学科专业支持团队,也叫“1+N”服务团队。

每位长辈拥有1名管家或个案管理师,以及N个照护团队成员辅助照护。N是由护理、康复、医疗、药师、社工、文娱、运动、餐饮、营养、后勤保障、感控等多个团队通力合作组成的。

疫情期间,就是这支队伍,为社区里的长辈们筑起了一道严密的防火墙。

从2020年初开始,因为防控需要,泰康之家·燕园一共进行了5次封园,每一次,社区里的工作人员都主动要求留下来,没有足够的地方睡觉,便干脆在社区里就地打地铺。全天候照料长辈生活的同时,药物和疫苗也都第一时间到位。

图片 10

社区内有两千多名居民,长辈们的年龄跨度非常大,从55岁到102岁,平均年龄82岁。如此庞大的高龄群体,和长辈们身上普遍患有的基础病,曾让所有人都揪了一把心。

但直到今天,社区内还有400多位长辈始终没有“阳”过,刘玉兰阿姨就是其中之一。

“网络上说的天选之人,本人就是其中一位,从来没阳过。特别好玩的是我今年春节前跟我两个儿子儿媳、孙子,还有我们亲家,一大家人十几口在一起过春节,他们都阳了,就我一个人没阳,他们就问我你为什么?我想来想去也没想出,最后我总结了8个字,东北话叫‘没心没肺,傻吃傻睡’,心态好就不容易阳。”

图片 11

▌刘玉兰阿姨

心态,是很多老年人都会提起的一个词语。好的心态,是感受生活的必备条件,而一个健康的身体,正是触发快乐的关键。

轻松的身体、愉悦的心灵,这样的养老,怎么会不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百岁人生,也在此刻显得更有魅力。

图片 12

心灵安顿:长寿时代,不能低估老年人

刘玉兰阿姨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踏进泰康之家·燕园的心情。

“可以说是真正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进到园区,她就被这里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深深感染了。

和寻常的养老机构不同,你很难在这里的长辈脸上捕捉到烦闷无聊的神色,每个人,都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忙。

图片 13

活力中心的大厅上空,常常回荡着一阵阵歌声,叔叔阿姨们自发组成的合唱团每天都会约在这里相聚。来到燕园一段时间后,刘阿姨也成了其中的一份子,每天固定半个小时的歌唱,给她的生活带去了成倍的欢乐。

“老年人吃药是治愈身体,唱歌是治愈心灵。不管你有多么不高兴的事,或者白天遇到了什么困难,晚上在一起,大家一宣泄,一唱就好了。”

在燕园一同实现的,还有刘阿姨的文学梦。干了一辈子理工科,她的心底一直有个没能学成文科的遗憾,这些年始终没遇到合适的机会施展。但现在,她是《泰康之家通讯》报纸连续4年的“优秀通讯员”,过去6年里,刘阿姨投了40篇文章,其中29篇被刊登录用,伴随杂志的发行和全国各地的读者见面。

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时,人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大河滚滚奔腾了大半生,终于在老年渐渐缓慢下来,流淌出生命本身的质感。

图片 14

▌燕园居民们的手工作品


弥补遗憾之外,刘阿姨还学习了新的运动技能。每周,刘阿姨会打三次门球、游三次泳、做三次八段锦,有时候还做三次经络操,每天健步走6000—8000步。日子就这样被喜欢的事情一点点填满,一天的时光被拉得很长,投入进去时,又过得很快。

“到了养老社区,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可以集中精力做你想做的事情。”

今年84岁高龄的钱理群教授,也是泰康之家·燕园的资深居民之一。从2015年入住至今,钱老写下了20本重要著作,如果按一本30万字来算,钱老每年要写60万字,8年下来,就是480万字。算出这个惊人的数字时,钱老本人也吓了一跳。

“这证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老年的智力绝不可低估。按照我的经验,有一个智力的爆发期。学生给我统计,我的著作2/3都是在退休之后写的。我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极端的兴奋、极端活跃的状态中,这说明了我们过去对老年的智力发展,可以再创造、再创新的可能性估计不足。

第二,我们每个人,特别是中青年,实际上是戴着面具活着的。你的职业、身份、地位就决定了你必须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我自己过去也是戴着一个面具——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我做别的事情别人会觉得不务正业。到了养老社区,我觉得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脱下你的面具而做你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来完善、完成真正的自我,这是养老社区特殊的优越性。”

在燕园,钱老是作为“钱理群”这个人的本能和本性去生活的,他将创造力发挥到极致,而这正是他的追求。

图片 15

▌钱老笑谈在泰康之家·燕园的居住感受

刚来到养老社区时,钱老日日都要写上七八个小时,如今84岁的他,每天仍然坚持最少四五个小时的写作,不肯怠惰。

“我的生活很简单,每天大概七八点钟起来,上午写三四个小时,中午去散步,下午、晚上又继续写。这样疯狂地写作在别人看起来就是一个可敬的老头,但同时又是一个可笑的老头。

我觉得生命的最后追求,就是要做一个可敬、可爱和可笑的老头,泰康将来最大的优势就是聚集了一群可爱和可笑的老头和老太。我一般不大参加活动,但是我每天欣赏我周围可爱、可笑的老头们。”

图片 16

老,果真是一个很可怕的字眼吗?

我想,泰康之家·燕园的长辈们,已为这道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答。

老年,不一定就是衰败的、落寞的、乏味的、痛苦的;它也可以是,且更应该是繁荣的、愉快的、丰盈的、幸福的。

十月份,燕园迎来了它的第八个秋天,院子里的枫叶慢慢转成了金黄,这是它一年中最惊艳的色彩。

秋日澄澈的阳光倾泻而下,在树下,常常能见到散步的长辈,微笑着望向叶子的方向。

那是一场生命对另一场生命的致敬。

本文摘选自微信公众号【读者】

往期精选:

10分钟实录视频,我理解了上万名长者把“家”搬到“泰康之家”的决心!

泰康燕园康复医院被评选为北京市安宁疗护示范基地!

机构详情:泰康之家·燕园

全部评论(0条)

我要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请遵守《用户条款及隐私协议》
, 还没有安养帮账号,立即注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