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养老院早上六点就得起床,想睡个懒觉都不行?”“去了就是天天坐着发呆,哪有什么意思?”“真生病的时候,养老院能比家里方便?”…… 提起养老院,不少人心里总会冒出这样的顾虑——这些带着刻板印象的猜想,像一层薄雾,遮住了当代养老院的真实现状。
但国德养老的日常,正在颠覆这些刻板印象。那些“不自由”“太孤单”“缺照护”的担忧,在国德养老院里,正被悄然化解。
1、从“被叫醒”到“自然醒”
“养老院哪有自由?时间表都是定死的。”这大概是最常见的偏见之一。但在国德养老的晨间,你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
清晨六点,国德养老院的园区里已有了动静。85岁的吴爷爷正伴着晨光打太极。他说在这里每天按时打太极、八段锦,疏通筋骨,身体变好很多;七点半,院区楼下已有不少爷爷奶奶下楼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他们有的结伴边走边聊,有的独自走着,还有的坐着轮椅慢慢前行。
到了八点,中心院里准时响起每日广播音乐,87岁的黄奶奶已经站在队伍里,跟着节奏做广播体操。这时候,还有些爷爷奶奶才慢悠悠走进餐厅就餐。
在国德养老院的早晨,老人们从不用按统一的时间表行事。有人早起练太极,有人贪睡补精神,有人准时做早操。每个人都循着自己的节奏生活,日子就像这清晨的阳光,不慌不忙,却暖得熨帖。
2、从“守空房”到“忙不过来”
“去养老院就是等着吃饭睡觉,太无聊了”, 这背后藏着对“精神空窗”的担忧。但在国德养老的活动表里,丰富文娱生活会颠覆这种看法。
上午活动大厅里总是热闹非凡,音乐课堂上,长者们跟着旋律唱歌打拍;绘画课上,他们用画笔勾勒五彩世界;老年课堂里,大家围坐聆听社工讲历史、聊科技,时不时低声交流;遇上看新闻的日子,老人们便聚在屏幕前了解天下事。大厅外的小木屋卡拉OK厅里,也常有长者一展歌喉。
午后的时光同样充实。手势舞班,老人们跟着社工学动作,和邻座相视调整姿势;周三的“电影日”,大家安静的坐在一起看场电影。楼层里的大厅也时有社工们穿梭的身影,他们带领日常无法下楼活动的爷爷奶奶玩起拼积木、扣纸杯、手指操、唱歌等活动。
在这里,老人们从不会因无事可做而孤单,反而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这份“忙不过来”的充实,让“老有所乐”变得更具象。
3、从“怕生病”到“有依靠”
“万一在养老院生病,能及时治吗?”这是许多家庭最关心的问题。而国德养老的答案,藏在24小时值守的医护站与院内二级综合医院里。
86岁的刘爷爷有高血压,每天早上医养结合部护士会准时来测血压,药剂师会把分好的药放在“早中晚”的药盒里;前阵子83岁的赵奶奶突然头晕,按下床头的呼叫铃,5分钟内医生就到了房间,测血糖、量心率,确认是低血糖后,立刻送上了糖水和点心。“比在家里方便,孩子上班忙,真不舒服了,还真没法喊一声就及时出现在身边。” 赵奶奶的话很实在。
国德养老配套了专业的医疗团队,涵盖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科等科室,日常体检、慢性病管理、应急处理都能在院内完成;如果需要进一步治疗,还能直接对接合作的三甲医院,省去挂号、排队的麻烦。“老有所医”的安全感,就是让老人不用为“看病难” 焦虑,而是在熟悉的环境里就能得到专业照护。
其实,养老院的意义,从来不是“没人管了才去”,而是“想过得更好才来”。那些关于“不自由”“太孤单”“缺照护”的偏见,早已被当代养老院的发展甩在了身后。
在国德养老,老人可以睡懒觉、可以学新技能、可以交新朋友、可以安心养病,这里没有“被安排”的压抑,只有“被尊重”的自在;没有“被遗忘”的冷清,只有“被需要”的温暖。
发表评论:
请遵守《用户条款及隐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