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目前已有近10万名65岁或以上香港老人选择定居广东,人数较过去10年上涨超40%。近日,《信息时报》发布跨版报道,从泰康之家·粤园的三个香港家庭亲述故事中,解析为何大湾区内地城市成为港人北上养老的原因。
面对人口长寿化的趋势,如何更好地关爱与照护老年人,愈发受到公众关注。“在广州养老,既能享受到和香港接轨的医疗服务,居住空间大,生活成本又实惠不少,子女周末过来探望也方便。”这是不少选择在广东定居的香港老人心声,也道出了近十万香港长者“北上养老”的共同选择。据广东省民政厅官网引述的数据,香港老人北上养老人数激增,截至2024年,有近10万名65岁或以上香港老人选择定居广东省,数量较过去10年上涨超40%。
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北上养老”正从少数人的尝试变为大规模的社会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香港老人选择“北上养老”?他们又最钟意哪个城市?
01
刷到大湾区养老视频,广州考察一圈就定了

人物:梁琰君(82岁,曾是公务员)、李天翔夫妇
吸引力:居住空间宽敞、可以购买医保在广州看病
“小孩在国外生活,我和老伴退休后就一直琢磨养老地。偶然在香港的互联网平台上刷到‘北上养老’的宣传视频,看着大湾区养老社区的画面,很好奇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便专程来广州考察一圈,一进泰康之家・粤园就定了下来。现在已经住了5个月,日子过得比预想中舒服。”82岁的前公务员梁琰君说起和丈夫李天翔的养老选择满是自豪。如今,每天上午梁琰君都会和丈夫在养老社区内的公园散步,或者在健身区做做简单的拉伸,“呼吸着新鲜空气,听着鸟叫,比在香港时挤在小阳台上‘透风’舒服多了。”她笑着说。
聊到香港与广州的养老配置,梁琰君忍不住对比:“在香港也看过不少养老院,普遍空间比较小,住着难免局促。而且那边人工成本比较高,总觉得不划算。”对于在广州的养老生活,她十分满意,当然更让她满意的是那份“不陌生的亲切感”。以前在香港爱买的新鲜海产,在广州的菜市场也能轻松找到;心心念念的云吞面,广州的粤菜馆做得和香港老店一样地道。平时和邻居聊天,大家会聊起广州哪家粤菜馆好吃,哪个公园的花开得最盛,“既能找到熟悉的生活味道,又能跟着大家发现广州的新鲜事,一点都不觉得陌生。”
更让她安心的是医疗保障,现在港澳居民可以通过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购买医保的形式在当地看病,就医选择更广。“有宽敞的居住空间、细致的服务,加上熟悉的烟火气,当初我的选择果然很明智,广州的养老生活没让我失望。”梁琰君说。
02
养老社区性价比高,孩子从反对到支持

人物:李颂华(71岁,曾是会计)、谢焕权夫妇
吸引力:“港澳药械通”可在广州开药、同龄长辈质素高
71岁的李颂华与丈夫谢焕权,没退休就开始关注广州的养老。退休前在香港做会计的李颂华对服务性价比格外敏感,“这些年我们把香港和广州的养老院、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都摸透了。综合对比后,还是觉得广州的养老性价比更高”。
在李颂华看来,泰康之家·粤园的吸引力不仅在于高性价比,工作人员的日常关怀也很细心。工作人员会经常为他们量血压、测血糖,还会给出饮食和运动建议。由于“港澳药械通”政策,之前在香港常吃的治疗慢性病的药物,如今在广州三甲医院也能开到,不用再专程回香港购药。
此外,在泰康之家·粤园既能接触到素质较高的同龄长辈,一起游泳、打球,还能向社区里的年轻人学习AI知识,完全不会与社会脱节。谈及家人态度,李颂华笑着回忆,最初她儿子并不理解为什么要选择广州养老,觉得他们在香港养老会更习惯,但得知相同的养老服务在香港费用要高出3倍后,儿子便全力支持他们的选择。李颂华表示:“这比我们设想中的养老生活好太多了。”
03
不用担心语言不通,儿子劝我来广州养老

人物:史碧君(81岁)
吸引力:不用讲英语,语言沟通无障碍
考虑到“医养”服务和“语言适配”的多重优势,81岁的史碧君选择在泰康之家·粤园开启养老生活。“没来广州养老前,我比较担心的是看病问题。”史碧君向记者坦言,这份顾虑源于2013年一次生病经历。当时她在香港突发重病,住院3个多月后需要居家休养。但是,香港居家养老的保姆大多说英语,史碧君祖籍南京,虽说粤语沟通毫无障碍,可面对英语交流却力不从心,“有时候想跟保姆说清楚用药细节,都要琢磨半天,不是很方便”。
后来,在广州工作的儿子向她提议:“广州现在的养老社区做得挺好,不仅医养服务齐全,而且大家日常都讲粤语,跟工作人员、护理员沟通不用怕有障碍。”儿子的话让史碧君动了心。她走访了广州几家养老社区,一圈看下来,心里的顾虑打消了。不管是护理人员还是同住的老人,大多能说一口熟悉的粤语。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时,你说广州的早茶店,我说香港的茶餐厅,就像和香港的老街坊一样,彼此没有太多陌生感。就这样,史碧君在广州开启了养老生活。
如今,提起在广州的养老生活,她十分满意。每天在粤园,她总爱跟年轻的工作人员唠唠嗑,偶尔教她们说几句香港俚语,相处得格外融洽。闲暇时,还会跟相熟的老人一起散步、聊天,聊香港旧时光,也分享广州新鲜事。“儿子每个月都会来探望我两次,看到我身体好好的,每天过得有滋有味,他也不用总挂心了。”史碧君笑着说。
政策持续发力
助力香港“银发族”乐享“夕阳红”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在探索“跨境养老”服务方面持续取得实质性进展,随着多项支持政策相继落地,港人“北上养老”获得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2019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化养老服务合作,推进医养结合,建设一批区域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在这一政策导向下,香港社会福利署推行的“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为符合资格的香港长者提供了重要保障。“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是香港社会福利署自2014年6月起面向香港长者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在该计划的资助下,入住广东养老机构的香港长者无须支付食宿、护理服务及个人照顾、基本医疗等费用。
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宣布,自2025年10月1日起,新增9家养老机构为认可服务机构。至此,参与计划的养老机构总数已增至24家,分布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8个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大幅缩短了老人的轮候时间。
记者采访得知,在收费方面,目前港人“北上养老”有两种主要路径。一种为自费入住,一种则是通过香港安老服务统一评估后,免费入住“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认可的服务机构。
政策红利已经显现。广东佛山某养老院负责人透露,自2025年3月纳入“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后,参观和入住的香港老人数量环比增长近50%。“政策背书让我们的服务更有说服力”,该负责人表示,“如今,长者和家属对跨境养老的信心明显增强。”
未来5~10年
港人“北上养老”规模将扩大
“低成本”加上“优服务”,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多重优势成为跨境养老的核心吸引力。这一趋势在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凸显,规模预计持续扩大。成本层面,香港普通养老院每月费用动辄数万港元,而内地城市在提供同等服务水平的基础上,费用仅为香港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大幅降低了香港长者的养老经济压力。硬件与服务方面,内地养老机构不仅居住空间普遍更宽敞,能为长者营造舒适居住环境,部分机构还配备智能监测系统、康复设施等现代化设备,全方位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交通便捷性更成为跨境养老的加分项,高铁、城轨构建的“一小时生活圈”,让香港家属实现“上午探亲、下午返港”,有效打消了长者与家人异地生活的顾虑。

泰康之家·粤园实景图
业内人士结合数据与产业动态分析告诉记者,港人“北上养老”的趋势已清晰可见。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香港人均预期寿命达85.5岁(女性平均89.6岁)。2024年,香港65岁或以上人口占比达23.9%,在753万总人口中,银发老年人口已超170万,养老资源压力显著。在此背景下,近10万名香港长者已率先北上定居广东,催生了潜力巨大的跨境养老市场,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养老产业加速融合。一方面,香港庞大的养老需求为内地存量养老资源提供了优质客群,有效缓解了部分养老社区的空置率问题;另一方面,两地保险企业在产品创新、资源整合与服务衔接上的竞争与合作,不断推动大湾区养老服务向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升级。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大湾区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养老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未来5至10年将有更多香港长者选择北上生活。这一趋势不仅能为香港缓解本地养老资源压力,还将为内地养老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进一步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粤港澳养老领域的协同发展。
跨境养老当前面临多重瓶颈
· 当前跨境养老相关保险产品种类较少、覆盖范围不足,难以充分满足长者的保障需求;
· 部分内地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与香港存在差异,在照护细节、服务流程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对齐;
· 熟悉粤语及香港照护规范的专业护理人员相对短缺,影响了跨境养老服务的适配性。
10万港人在粤养老
广佛等地最受欢迎
记者从广东省民政厅官网获悉,截至2024年,已有近10万名65岁及以上香港老人选择在广东省定居,人数较过去十年增长超过40%。在城市选择方面,广州、佛山、中山等大湾区内地城市正成为香港长者青睐的养老目的地。这些地区不仅具备地理相近、语言相通、文化相融的优势,养老配套也日益完善。
“居住空间”是吸引香港长者选择“北上养老”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了解,香港作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人均居住面积中位数约16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面积约为39平方米。相比之下,根据《广东省住房发展研究报告》,珠三角地区的深圳、东莞、广州、珠海、中山5市的城镇家庭平均每户住房面积分别为49平方米、55平方米、61平方米、74平方米和78平方米,居住体验显著提升。
“入住泰康之家·粤园的香港老人数量正在逐步上升。”泰康之家・粤园社区负责人王思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在住居民来自香港的有74人,平均年龄80岁,对粤园养老的接受度和满意度普遍较高。王思明表示:“为照顾香港居民的文化习惯,我们在招聘服务团队时也会考虑应聘者的粤语交流水平和能力。此外,粤园也为居民提供深圳口岸接驳班车等定制化服务,帮助香港居民在粤园舒心地安度晚年。”

本文转载自【信息时报】









发表评论:
请遵守《用户条款及隐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