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大浦塘湿地公园的步道上,87岁的熊奶奶步履从容,笑意盈盈。谁曾想到,半年前她还因双腿无力、步态不稳,而备受困扰?
“那会儿总觉得走路使不上劲,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熊奶奶回忆道。转机出现在太保家园南京社区的一次健康讲座中——她第一次听说了“肌少症”,也第一次意识到:“对老年人来说,存钱不如存肌肉,肌肉才是最好的养老金。”
什么是肌少症?来“乐园”看看
肌少症,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全身肌肉量减少、肌力下降或功能减退的综合征。作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沉默杀手”,它会导致身体功能减退,增加跌倒和骨折风险,影响日常活动能力,甚至引发抑郁与社交孤立。
“很多长辈像熊奶奶一样,最初常把它的症状误认为是自然衰老。”南京社区的康复师介绍道。
研究表明,60岁后人体肌肉流失速度加快,至80岁时肌肉总量可能减少约50%。因此在老年群体中,肌少症现象普遍存在。
为此,南京社区专门推出“肌活乐园”慢病管理计划,以“肌活”促“激活”,通过提升肌肉含量这一核心指标,有效降低跌倒风险,全面提高生活品质。
个性化干预:定制专属健康方案
“我们为每位长者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南京社区康复师表示,“借助专业仪器检测身体数据,精准分析肌肉量、蛋白质等关键成分,为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提供科学依据。”
熊奶奶的运动处方正是这样诞生的。“康复师每两周会根据我的进展调整方案,”她说,“管家会及时打印好交到我手中,特别暖心。”
南京社区“肌活乐园”项目负责人补充:“我们汇聚了医生、康复师、营养师等多学科团队的力量。医生负责疾病筛查与用药评估,康复师定制运动方案与团体课程,营养师则专注肌少症饮食干预,并将其转化为社区可落地的适老化餐食。”
系统训练:团操+抗阻更有效
在肌活乐园,熊奶奶每周参加三次团体操课。“我们在茶室开展弹力带操、平衡操、哑铃操等训练,”康复师介绍,“所有课程都根据长者身体特点专门设计,既安全又能有效提升肌肉功能。”
除集体训练外,个性化抗阻训练同样关键。“我们指导长者在健身房进行精准的抗阻练习,”康复师强调,“针对上肢、躯干、下肢等不同肌群进行强化,全程有专业人员监护,确保安全与效果并重。”
科学评估:见证每一次进步
训练过程中,系统的评估机制让每一位长者的进步清晰可见。
“我们每半个月为居民进行一次综合测试,通过握力、起坐时间、步行速度等指标,科学追踪干预成效。”项目人员举例,“像熊奶奶,6米步行时间从最初的6秒多提升到5.25秒,移动能力和肌力都有了明显增强。”
经过三个月的系统干预,熊奶奶如愿以偿:“我的肌肉量增加了,躯体功能增强了,这正是我最初想达到的目标!”更让她欣喜的是,曾经因平衡问题放弃的跳舞爱好,如今也有望重新拾回。
专业保障:内外协同,全程守护
南京社区还定期邀请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专家开展讲座、提供科学建议与训练指导。“我们致力于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社区可落地的实践方案,”肌活乐园负责人表示,“这也是我们慢病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每月举办的座谈会不仅激励长者坚持锻炼,更是收集反馈、优化服务的重要渠道。“我们会公布运动处方的执行情况,表彰进步显著的长者,同时也认真听取大家的建议,持续完善服务内容。”
持之以恒:在陪伴和鼓励中进步
谈及对抗肌少症的秘诀,熊奶奶笑着说:“自觉、坚持、认真,但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你不是一个人。”
她感慨道:“在家的时候也想过锻炼,但没人教、没人陪,很难坚持下去。而在这里,我们有康复师带着练,有营养师帮着吃,还有一群‘肌友’互相打气。谁今天多做了一个动作,谁走路更快了,大家都会鼓掌。”
“衰老不是停滞的理由,肌少症也不应是。”她补充道,“但在肌活乐园,我们特别有底气,因为知道身后有一整个专业团队和一群同行的人。”
如今,只要天气晴好,总能在社区及旁边公园里看到熊奶奶和几位“肌友”一起散步的身影。对他们而言,锻炼早已不是孤独的任务,而是有人陪伴的日常,是充满欢笑的社交时光。
在太保家园南京社区,“肌活乐园”不仅是一个训练项目,更是长者焕发活力的源泉。在这里,越来越多像熊奶奶这样的长者,正重拾健康、找回自信,开启人生又一程美好篇章。









发表评论:
请遵守《用户条款及隐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