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7岁的潘评召和赵燕,从福州的工地来到了国德养老院。这对来自贵州的夫妻,带着对生活的期许,开启了一段全新的职业生涯。如今三年过去,他们已从最初的行业新人,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养老护理员,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01.转行:为生活寻路,与国德结缘
在成为护理员之前,潘评召的生活与工地紧密相连。从贵州老家做木工,到福州工地搭架子,他和妻子赵燕一起,在工地上打拼了十几年。"那时候房地产景气,活多,虽然累,但能靠着力气挣钱养家。"潘评召说。但随着房地产行业下行,工地上的活越来越少,收入不稳定,夫妻俩开始考虑换一份工作。
机缘巧合下,有人介绍他们来到国德养老院。此前做家政工作时,老师曾说过:"照顾老人,不怕脏不怕累就能做。"这句话让出身贫苦、不怕吃苦的夫妻俩动了心。
"家里有老人帮忙照看孩子,我们出来打拼,就想找份稳定的工作。"赵燕补充道。国德包吃包住,还给缴纳医社保,这些都让他们看到了安稳生活的可能。就这样,夫妻俩脱下工装,换上护理服,成了养老院的护理员。
02.适应:生疏到熟练,用心破局
刚入行时,护理工作的挑战远超想象。潘评召适应得快些,在他看来,"照顾老人就像照顾自家爷爷奶奶,拉了就洗干净,渴了就喂水,没什么不能接受的"。他负责的6位爷爷中,有卧床不起的,也有能自主活动的,但他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赵燕却一度犯了难。"一开始对端屎端尿特别不习惯,心里很抵触,甚至想过放弃。"她坦言。是潘评召的不断宽慰给了她坚持的勇气:"哪行不辛苦?慢慢就习惯了。" 更让她安心的是养老院的氛围,周天英主管手把手教她护理技巧,院长也常鼓励她"慢慢来"。
“遇到不懂的问题,老护理员会耐心指导;犯了小错,领导也总是以传授方法代替指责。”渐渐地,赵燕耐着性子学,慢慢上手,如今她负责的6位护理型老人,谁需要坐轮椅散步,谁睡前要唠唠嗑,她都了如指掌。
03.日常:24 小时守护,爱的担当
在养老院,一天的节奏跟着老人的作息走。每天清晨5点,潘评召和赵燕准时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帮老人洗漱、喂温开水,让他们坐下休息;6点半左右分发早餐,能自己吃的老人让他们自主进食,不能自理的就一口口喂食;餐后收拾整理,陪能活动的老人散步或看电视,之后开始打扫房间卫生;中午重复喂食、收拾的流程,再安排老人躺下休息......
日复一日的照料中,夫妻俩对每位老人的习惯都烂熟于心。"哪个老人有糖尿病要吃红米饭,哪个消化不好得吃稀饭,哪个吃了几天米饭想换面食,我们都记得清清楚楚。" 潘评召说。
遇到老人情绪不好、脾气暴躁,甚至恶言相向时,潘评召分享道,"这个时候,我就先不去跟他们说话,先'晾'他们一下,自己也平复下心情。有时候老人自己折腾下就累了,就睡下了,或者说点好听话道歉哄哄他们。"
面对突发情况,他们也能沉着应对。一次老人在进食时突然发生噎食呛咳,脸色发青,潘评召立即为老人测量血氧值,发现低于90后,他立即为老人戴上氧气面罩吸氧。院内每个楼层都配备了吸氧设备,所有护理员都经过培训,熟练掌握了操作技能。若情况严重时,他们会立刻联系医生,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送医。
04.坚守:心怀感恩,长处生情
三年的相处,让夫妻俩与老人之间生出了深厚的感情。去年他们请假回老家,负责照料的老人特意打电话来:"小潘,你快点回来,换个护理员我不习惯。" 电话里的牵挂,让潘评召心里暖暖的。"一天24小时待在一起,处久了就有感情,他们离不开我们,我们也惦记着他们。"
这份工作,让他们收获了踏实与认可。谈及对这份工作的感受,夫妻俩说得最多的是"感谢"。"感谢国德给我们这个平台,感谢领导教我们技能、教我们沟通,让我们能稳定发展。" 潘评召的话语朴实而真诚。
从工地到养老院,潘评召和赵燕用三年的坚守,证明了平凡岗位上的价值。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对生活的热忱、对老人的用心,以及对这份 "银发事业" 最朴素的热爱。
正如潘评召所说,他不仅完全适应了这份工作,更发现这份事业"非常适合自己",从事护理行业后,他找到了人生的新意义和价值。
发表评论:
请遵守《用户条款及隐私协议》